「一村一史」·嶂背村——迷一樣的千年畲族

迷一樣的歷史起源

畲族的起源說在學界一直是一個謎。一個共識是,早在隋唐時期,畲族就已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聚居,刀耕火種,耕山狩獵。唐代以後,畲族從鳳凰山為中心的閩、粵、贛大量外遷,輾轉東南數省,逐漸形成今天的分佈格局。但是,依據民國《博羅縣誌》記載,嶂背村的先民大約在明朝就已遷址羅浮山地區。

目前,國內畲族人分佈最多的是閩、浙兩省,他們在與漢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中,逐步放棄了自己的民族語言。即便是和博羅嶂背村同說畲語的增城、海豐、惠東等地,由於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原生態語言及文化也發生了一些變異,傳承難度較大。

多數的畲族人自稱為“山哈”,意為山裡的客人,姓氏主要以盤、雷、藍、鍾為主。而嶂背村的畲族人自稱為“山瑤”。 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學界多數人持畲、瑤同源說的觀點,即畲族和瑤族同起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

據瞭解,嶂背村的先民來自湖南省潭州府,“隨山散處,刀耕火種,採實獵毛,食盡則他徙,無定居。”先民在過去流動墾荒,過著遊徙的生活。

傳統與民族風俗

按照畲族人傳統,狩獵通常採取集體行動、集體分配獵物的法則,擊中野獸第一銃者,可分得獸頭、獸皮和部分瘦肉,剩餘獵物按人數平均分配,包括獵犬也算一份。畲族信奉的祖先和圖騰是人身犬首的盤瓠,因此獵犬在在族群中的地位較為重要,他們把祭祀的獵神犬稱為“狩獵先師”或“獵爺”。

民族風俗,包括儀式眾多的婚嫁習俗,如族內通婚,迎親對歌,頭頂米篩入洞房等;逢年過節制作民族傳統食物,如過年做餈粑,七月半做啷餈(音譯),清明節做艾飯等。

使命在延續

近20年,前後至少有8批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到嶂背村進行畲語的考察和素材採集留存。作為嶂背村畲族小學的校長,雷金球說,起初自己並不以為然,但由於一直充當來訪學者的畲語翻譯,久而久之便對本民族語言產生了“自覺”。

同樣致力於少數民族語言傳承的範俊軍,此時已關注畲語多年。經過調研廣東省各地有畲族人居住的村落,他發現只有嶂背村符合開展雙語教學條件。

2011年,範俊軍和雷金球一拍即合,決定在畲語小學共建少數民族雙語教學基地,包括收集語言材料、錄製多媒體材料、開展畲語母語教學等。一開始,由於沒有課本、畲語教學沒有規劃和標準,教學幾乎難以開展。“老師基本就是和學生們用畲語聊天,學生們也是圖個新鮮,效果不好。”

經過3年多的努力,範俊軍團隊和雷金球深入到各家各戶、田間地頭,在全村收集並整理了畲語傳統詞彙3000多條,日常用句1000多句,並收錄了一批傳說、故事。終於編訂《畲語拼音方案》、《畲語規範詞表》,以及畲族語言和文化教材初級版《畲語課本》。2015年10月,《畲語課本》正式走入畲族小學課堂。

「一村一史」·嶂背村——迷一樣的千年畲族

嶂背村很少有人對瀕危的畲語和已經消失的畲族文化表示痛惜。老人們曾過著貧窮的山區生活,年輕人更向往外面繁華的世界,這也讓他們對古老的事物保持著距離感,“又不實用,沒了就沒了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