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嶂背村——迷一样的千年畲族

迷一样的历史起源

畲族的起源说在学界一直是一个谜。一个共识是,早在隋唐时期,畲族就已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聚居,刀耕火种,耕山狩猎。唐代以后,畲族从凤凰山为中心的闽、粤、赣大量外迁,辗转东南数省,逐渐形成今天的分布格局。但是,依据民国《博罗县志》记载,嶂背村的先民大约在明朝就已迁址罗浮山地区。

目前,国内畲族人分布最多的是闽、浙两省,他们在与汉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中,逐步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即便是和博罗嶂背村同说畲语的增城、海丰、惠东等地,由于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原生态语言及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异,传承难度较大。

多数的畲族人自称为“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姓氏主要以盘、雷、蓝、钟为主。而嶂背村的畲族人自称为“山瑶”。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学界多数人持畲、瑶同源说的观点,即畲族和瑶族同起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

据了解,嶂背村的先民来自湖南省潭州府,“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则他徙,无定居。”先民在过去流动垦荒,过着游徙的生活。

传统与民族风俗

按照畲族人传统,狩猎通常采取集体行动、集体分配猎物的法则,击中野兽第一铳者,可分得兽头、兽皮和部分瘦肉,剩余猎物按人数平均分配,包括猎犬也算一份。畲族信奉的祖先和图腾是人身犬首的盘瓠,因此猎犬在在族群中的地位较为重要,他们把祭祀的猎神犬称为“狩猎先师”或“猎爷”。

民族风俗,包括仪式众多的婚嫁习俗,如族内通婚,迎亲对歌,头顶米筛入洞房等;逢年过节制作民族传统食物,如过年做糍粑,七月半做啷糍(音译),清明节做艾饭等。

使命在延续

近20年,前后至少有8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到嶂背村进行畲语的考察和素材采集留存。作为嶂背村畲族小学的校长,雷金球说,起初自己并不以为然,但由于一直充当来访学者的畲语翻译,久而久之便对本民族语言产生了“自觉”。

同样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范俊军,此时已关注畲语多年。经过调研广东省各地有畲族人居住的村落,他发现只有嶂背村符合开展双语教学条件。

2011年,范俊军和雷金球一拍即合,决定在畲语小学共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包括收集语言材料、录制多媒体材料、开展畲语母语教学等。一开始,由于没有课本、畲语教学没有规划和标准,教学几乎难以开展。“老师基本就是和学生们用畲语聊天,学生们也是图个新鲜,效果不好。”

经过3年多的努力,范俊军团队和雷金球深入到各家各户、田间地头,在全村收集并整理了畲语传统词汇3000多条,日常用句1000多句,并收录了一批传说、故事。终于编订《畲语拼音方案》、《畲语规范词表》,以及畲族语言和文化教材初级版《畲语课本》。2015年10月,《畲语课本》正式走入畲族小学课堂。

「一村一史」·嶂背村——迷一样的千年畲族

嶂背村很少有人对濒危的畲语和已经消失的畲族文化表示痛惜。老人们曾过着贫穷的山区生活,年轻人更向往外面繁华的世界,这也让他们对古老的事物保持着距离感,“又不实用,没了就没了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