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暑期實踐活動流於形式,誰之過?

開學伊始,又到了驗收暑期實踐成果的時候。記者調查發現,有些學校的實踐活動有流於形式之嫌,甚至有的家長不惜弄虛作假獲取實踐證明。一些暑期研學旅行教育元素融入比例低,“注水”嚴重。實踐活動流於形式,易使素質教育“變味”。(9月20日新華社)

學生暑期實踐活動流於形式,到底誰之過?

不用說,家長肯定負有推卸不了的責任。報道中提到,至少六成的家長擔心耽誤孩子假期補課,認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並不重要。可見,暑期實踐活動不受家長待見,而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學生暑期實踐活動完成的質量。有的同學為了應付學校檢查隨便找地方蓋章了事,一些家長還幫著學生造假。家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信息: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弄虛作假也無需臉紅。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樣三觀不正的“老師”怎麼能培養出道德素質高尚的孩子?

暑期實踐活動流於形式,學校老師負有更大的責任。因為教育主管部門規定,學生每學期必須要填寫《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標準》和升學考試掛鉤,暑期實踐是其中的一項參考。多數中學沒有相關社團提供服務和渠道,學校確定主題後,學生自己聯繫社區尋找具體的實踐項目,之後再由社區填表鑑定。從這裡不難看出,學校老師將暑期實踐活動任務佈置下去以後,就做起了甩手掌櫃,至於學生在暑期裡到底有沒有參加實踐活動、究竟參加了什麼樣的實踐活動,學校老師就不再過問了。只要學生最後交上來的登記表蓋著有關社區的大紅公章,學校老師就認定學生已經完成了暑期實踐活動。

要避免暑期實踐活動流於形式,教育主管部門要在頂層設計上做好文章,如做好暑假實踐活動的專業性設計與引導,完善暑期實踐的考核評價體系,各基層學校也要相應成立專門的機構或組織服務於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此外,為了防止學生暑期實踐活動“摻水”,教育主管部門還要加大動態督查力度,並將學校開展暑期實踐情況與校長、教師的績效考核掛鉤,這樣才能確保暑期實踐活動有佈置、有檢查、有考核、有獎懲,如此這般,暑期實踐活動就能迴歸美好初衷,帶給學生真正的成長。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