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坦然面對孩子拒絕被「安排」讀衛校

林玥託著下巴,趴在車窗前,出神地望著窗外……道路兩旁,高聳的樓房漸漸後退,到了學院東路,出租車、三輪車、公交車連成一排,兩邊人頭朝著黑色鐵門湧動,拖著箱子、抱著臉盆。眼前的景象,不再是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粵北小鎮,離家1600多公里,她只帶了一個行李箱、一個揹包、一把吉他,身邊沒有家人陪伴。(9月10日《成都商報》)

筆者以為,家長應坦然面對孩子拒絕被“安排”讀衛校。

站在林玥的角度,她拒絕父母“安排”讀衛校而選擇數字媒體專業,是打算學業完成後回到老家和同學一起創業,做一家視頻工作室,這是她的夢想。而林玥家裡(關係網)對這個領域也是空缺的,在這方面沒有人,要想創業,父母家人幫不上忙,只能靠林玥自己單槍匹馬打天下。

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為林玥量身定做的是護理中專,在本地就讀,將來由父母動用現有社會資源在本地醫院做一名護士,收入不低,且靠近父母,可以相互照應。平心而論,林玥父母為她規劃的人生道路,可謂水波不興,四平八穩。

因為大學的專業關係到未來就業,從填報志願時,林玥就站到了整個家族的對立面。家裡人“不願意讓孩子去冒險”,“讓她去學護理,不是一個人的意志,而是整個家族的願望。”林玥家人的想法雖然保守了點兒,但絕對是務實的,靠譜的,保險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林玥好。“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庇護下健康成長呢?”

毫無疑問,林玥拋開父母家人現有的社會資源,拒絕被父母“安排”讀衛校而選擇了一條自主創業之路,註定了其將來會與汗水和淚水、磨難與坎坷為伴,註定了會遇到各種不確定因素,比起在家人幫助下去醫院做護理工作,林玥的選擇“風險係數”很高,就業前景也不樂觀。父母家人齊聲反對她的選擇,原因就在於此。

是林玥的家人思想太保守,還是林玥選擇錯了人生方向?站在公允的角度,筆者以為,林玥父母與林玥之間的認知差異,說明林玥與家人之間缺少很好的溝通,家人對不瞭解的東西充滿“恐懼”,總希望她就近讀書,找個工作,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安安穩穩過日子就行了,這是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希望。而和母親一樣倔的林玥則不希望一直生活的父母的懷抱裡,在她看來“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是正確的,都比站在原地更幸福。”

俗話說得好:女大不由娘。既然林玥已經成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並能在行動上遵循自己的內心,做家長的就不必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她的身上。

家人切斷與林玥的經濟聯繫,對其實施“經濟封鎖”並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這不但不會讓林玥“迷途知返”,反而會讓她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一條路走到黑”。試想,林玥既然可以通過眾籌的辦法解決學費問題,也就可以通過在校勤工儉學或在外打工掙到生活費,實在不行,還可以申請助學貸款嘛。

對林玥的家長來說,既然無法改變,不如學會坦然面對。最好的辦法就是靜下心來與孩子交流,給孩子一些善意的提醒和合理化的建議,讓孩子在創業的道路上能夠行穩致遠。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