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中國女搜救機長爲救人 飛出海上「最美逆行」

碧水層雲,海天相接,在中國東海7202公里的漫長海岸線外,船舶和飛機只是這片遼闊海域上歷經疾風巨浪的“星星點點”,人類生命在浩瀚自然界中渺小而頑強。

點贊|中國女搜救機長為救人 飛出海上“最美逆行”

交通運輸部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搜救機長宋寅駕駛飛機。

翱翔搜尋,營救海上險難。2008年,宋寅從一名懵懵懂懂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國家海上專業救助隊伍,2014年成為搜救機長,是國內目前僅有的兩名海上救助女飛行員之一,對在東海海域遇險的漁民、船員等實施人命援救。

巨浪、狂風、毒氣等危險挑戰在海洋“撈救人”眼裡已見得平常。“衝在一線那麼久,能夠災難之中挽救生命,是我們每次飛赴海難挺身援救最根本的驅動力。”宋寅在採訪中表示很多“救撈人”選擇這份職業都很偶然,但是堅持下來卻是必然,“救助飛行不只是飛行,而是‘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點贊|中國女搜救機長為救人 飛出海上“最美逆行”

東海海域內,宋寅駕駛救助直升機營救失火漁船上的船員。

近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的十三屆全國政協第十一次雙週協商座談會在北京舉行,13位委員以及宋寅等2位一線救援人員圍繞海上搜救能力建設、職業保障等圍桌而論,提出建言。

“因為有這樣一支過硬的救助隊伍,我們每天從茫茫大海中救起40多名遇險人員,在保障人命財產安全、保護海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成平建議,今後應對標國際先進,打造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的精銳之師,同時完善搜救人員的待遇保障與獎勵機制,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

衝入險境挽救生命 命懸一線沒時間害怕

2016年12月,一艘東海海域漁船“閩連漁66678”遭遇船艙起火,海風咆哮,浪高6米,其它船隻根本無法接近救援,事故船因失去動力而隨大風漂泊出30餘海里,隨時有可能發生爆炸或是被大海吞噬,船上的10名船員危在旦夕。

接到報警後,宋寅與機組團隊飛赴海難現場,經過低空盤旋觀察,絞車手在找到直升機和船舶相對穩定的那一瞬間將救生員放至甲板上,利用雙人單套以最快速度接力將10名船員全部救起。

點贊|中國女搜救機長為救人 飛出海上“最美逆行”

一艘失火漁船在東海浪濤上漂浮。

無論是風雪瀰漫的黎明,還是暴雨傾盆的夜晚,海上救助飛行隊員都會跨越驚濤,穿越雲霧,飛向海域深處的險境挽救生命,完成他們日常的救助任務。

從事這份高危職業,有時直面生死只在一念之間,心中有沒有過擔憂與膽怯?

“來不及害怕,每個環節的時間都很緊張,哪怕我在巡航時也在預判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海上救助需要快速高效。”身穿十年飛行裝,目前宋寅已累計完成安全飛行時間2700餘小時,成功救助180人,“自己做的時候好像不覺得有什麼,但是回過頭來想,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險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潛能。”

選擇救助飛行,就選擇了一份責任和擔當,而除了職業的危險性,搜救飛行員的體力辛勞是外行人所難以體會的。

“冬天海面特別冷,一開飛機艙門又有水汽吹上來,雙手凍僵仍要堅持作業,而救助時集中注意力很緊張,手是冰涼的但裡面的衣服卻全溼透了。到了夏天,高空艙內溫度升至40度以上是常態,機組人員要穿著防火材料的工作服,救生衣中還藏著十多斤的逃生氧氣瓶,汗流不止。”幾年前宋寅參加了馬拉松長跑運動來增強體魄,為迎接“重體力”的救助飛行工作做好體能儲備。

點贊|中國女搜救機長為救人 飛出海上“最美逆行”

宋寅駕駛飛機

勇闖險境結患難情義 碧海雄鷹與死神賽跑

海難常發生在驚濤駭浪、氣候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這對救援者的團隊配合與經驗技術存在巨大考驗。

“我們和民航不一樣,不是點到點的固定航線,我們每一次去的地方都是未知的,也不知道將要看到什麼情形,所以雖然預先獲得救助信息,但到現場後常有變化,機組成員要快速拿出最佳方案,幾個人一起商量,體現一個團隊的配合,這點是海上救助飛行最難的地方。”宋寅說。

據介紹,每架救助直升機執行任務時,由機長帶領副駕駛以及後艙一名絞車手和兩名救生員,共同組成五人撈救團隊。

“我們是綁在一根繩子上的人。”宋寅表示,絞車手相當於機長的“眼睛”,上下操作鋼纜併發出口令,“最直面危險的是救生員,下放到甲板上的那個人,他從出機艙開始,就靠機長和絞車手的指令行動,而在每一個吊運過程中,機長和絞車手都會把救生員裝在心裡。”

點贊|中國女搜救機長為救人 飛出海上“最美逆行”

宋寅(圖左)與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隊友合影。

在東一飛,宋寅挑戰過許多飛行技術極限,很多救助任務都是日常訓練中沒有碰到過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叫做“刀尖上跳芭蕾”。

“漁船通常非常小,救助飛機低空懸停時頂著風,就像繡花一樣,不能多一點點,也不能少一點點,只能剛剛好到那。”宋寅稱,救助飛行的一大危險就是直升機懸停, “當救生員通過鋼索降落到甲板時,之後還得以同樣的方式再把人接回來,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特殊情況,飛行員都是非常難處置的。”

推進救撈人員特崗津貼制度 增加跨區域交流

從1951年發展至今,中國已建立集救助、打撈、飛行“三位一體”的海上救撈網絡,其中我國海洋救助飛行隊在人命救助、應急反應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在中國,包括宋寅在內的一批海上“救撈人”北到渤海灣,南至三亞,他們的足跡犁遍中國海,捍衛著祖國的海洋領土安全。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週協商座談會上,如何做好專業救助隊伍職業保障、培養人才梯隊,成為委員們與一線代表熱議的話題之一。

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原副參謀長戚建國認為,應參照社會同類航運業人員收入水平,合理提高專業救助人員待遇水平,增加救助特崗人員津補貼項目,探索建立海上救撈立功獎勵機制。

成平表示,近年來海上搜救職業風險高、保障不足、社會認同感缺乏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隊伍穩定,今後應推進建立救撈人員特崗津貼制度,將救助船員、飛行員、潛水員和救生員納入國家現有特崗補貼範圍。

點贊|中國女搜救機長為救人 飛出海上“最美逆行”

東海第一救助飛行隊開展海洋撈救演練。

“我們做這個就是經驗堆出來的。”宋寅建議,海洋救助人員應多走出去,與香港、澳門等各地海洋救助隊伍交流經驗理念,“不要訓練時只侷限在一組飛機和一片海域,要不斷提高應變能力。”

構建強有力的海洋救助保障體系,離不開一支精幹實用專業的海上搜救隊伍,加強海洋救援裝備技術建設不可或缺。

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先進表示,要增加配置續航能力強的搜救船舶、高性能直升機等搜救裝備,強化海、陸、空“三位一體”海上專業搜救打撈能力。

根據一線實踐經驗,宋寅提出推廣使用固定翼飛機,如遇氣候惡劣、事發點距離遠等情況可先讓固定翼先去勘察,“希望救助直升機今後能帶有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志願者,讓傷員得到及時醫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