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人工智慧打造智慧城市 產業應用規模化條件是否成熟?

近日,國家工信部舉行新聞發佈會,稱將強化部省合作聯動,加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並利用人工智能新技術打造一批智慧城市。

這標誌著中國已進入人工智能2.0時代。

人工智能+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自2016年以來,我國先後出臺《“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去年12月,我國出臺《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明確未來三年產業發展的重點和目標。而今年以來,廣東、天津、遼寧、黑龍江、福建、四川、安徽等多個省市已經相繼發佈人工智能規劃,“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已成為各省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16.9億元,比2015年增長52.8%。據工信部統計,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水平基本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過去兩年,我國新增人工智能企業數超過前10年的企業數總和,人工智能企業總量居全球第二。

按照規劃,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到2030年共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也就是到兩年後的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發展到2.0時代,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進入國際第一方陣,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同時,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幹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作為具有前沿性、顛覆性和戰略性的技術和產業,當下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在政策的支持與市場的需求下,人工智能的發展會更加迅速。

人工智能加速滲透各行業

在佈局實施人工智能2.0時,關鍵是要與國家重大需求、重大建設目標相結合,比如智慧城市要得到全面落實、規模化應用。

最近幾年,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駕駛等新技術迅速發展,攝像頭、傳感器等硬件設施成本驟降,為優化城市管理提供技術手段與物質基礎。隨著技術條件越來越成熟條件,當下城市管理形成以數據為驅動的城市決策機制,並形成自上而下的AI化的城市管理,使城市功能和產業轉型更加顯著,為城市創造以技術為驅動的商業價值,最終形成一個多元化智慧化的有機生態城市系統。

智慧城市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其本質是以數據為驅動的城市運營和服務機制,根據政務數據、社會數據、互聯網數據、物聯網數據進行持續的城市運營支撐,智能高效調控調配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在惠民方面,政務智慧訂單服務自動代替市民進行業務辦理,實現數據多跑路市民點一次;優政方面,全市資源和業務自動流轉,實現全業務智能化支撐;興業方面,城市行業生態智慧聚合、交易自動撮合,實現全數據智能化支撐。

今天,不管是交通領域、環保領域,還是在政務領域、城市安全領域,抑或是社區生活等領域中,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的管理中隨處可見,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規模化應用尚不成熟

在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帶動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仍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尤其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芯片、重大產品與系統等方面差距仍較大。而在發力人工智能打造智慧城市的階段,國內問題尚不少,規模化應用仍不成熟。

一是在網絡安全方面。網絡安全問題仍凸出,而貿然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智慧城市建設中,或帶來更大隱患;二是在發展規劃方面。涉及智慧城市建設的政規尚不健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依然存在爭議。三是在數據共享應用方面。部分智慧城市公共數據的開放共享依存在較大困難,數據價值沒得到充分利用。四是技術水平方面。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仍不能滿足未來可能的發展需求,缺乏大量領域內的實踐經驗與數據積累。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需著眼於多樣性和長遠的發展,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實現城市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未來我國需要重點解決如何把智慧城市建設和市民實際需求結合起來的問題,讓應用規模化,使城市更易被市民全面感知,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化、高效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