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源:魁北克集團與加拿大政黨的地區化

摘要:作為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加拿大有著廣袤的國土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同時,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加拿大有著複雜的人口結構。不同的語言、民族、文化和歷史背景在這片土地上交織,使得加拿大的政黨政治呈現出許多獨特之處。近年來,加拿大政黨的地區化成為該國政黨政治的一大趨勢。本文嘗試從加拿大法語地區的魁北克集團的誕生與發展來探討這一趨勢。

一、加拿大的兩黨政治傳統

加拿大的政治生活中,作為立法機構的議會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加拿大的議會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由於參議院通常不會駁回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案,而且加拿大總理和內閣的任職需要下議院的信任而不需要上議院的信任。因此,眾議院338個席位是各政黨競爭的重點。下文中所提及的“議會”均指眾議院。

1867年加拿大從英國獨立時,其政黨政治並不成熟。可以說,當時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目標明確的政黨,而大多是代表某些地區和行業利益的遊說集團和利益集團。從十九世紀末開始(1887年選舉之後),加拿大各地分散的小黨逐漸整合,終於形成了兩個重要的全國性政黨:保守黨(The Conservatives)與自由黨(The Liberals) 。雖然一些小的地方性、行業性政黨也一直存在著,甚至在二十世紀出現了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 Party)這樣的全國性政黨,但是議會多數席位依然長期被保守黨和自由黨所佔據,而加拿大總理一職也由這兩個黨的黨首把持。然而從十九世紀中期就開始執政的保守黨,在1993年的大選中遭遇滑鐵盧式大敗,議會席位從169席跳崖式下跌到2席;自由黨只獲得41%的選票,也是歷史最低點。在兩個傳統大黨鎩羽而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魁北克集團(Bloc Québécois)和改革黨(Reform Party)兩匹突出重圍的黑馬。因此,1993年是加拿大政治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誌著其政黨政治進入了新的時期:地區性政黨走上了全國政治舞臺。


馮源:魁北克集團與加拿大政黨的地區化

圖一 加拿大1988年至2015年的聯邦議會席位分配圖。圖表為作者製作

圖一總結了從1988年加拿大獨立以來至2015年聯邦選舉的結果。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加拿大的政治色譜一直到1993年都是由保守黨和自由黨來主導的。雖然一直有一些其他黨派存在,但是他們從未在全國議會中形成氣候。而在1993年,魁北克集團和新民主黨異軍突起,而其他黨派也開始分割原本屬於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席位。在本文中,我們將著重介紹魁北克集團黨。

二、魁北克的重要性

魁北克省是加拿大非常重要的一個省份。其面積為136萬平方公里,是加拿大面積最大的聯邦自治省份,同時也是第二大的一級行政區。除此之外,魁北克在人口上也是加拿大第二大的省份。魁北克的經濟實力強勁,由於魁北克省擁有連接五大湖區和大西洋的聖勞倫斯河,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海灣,因此在造紙、林業和水電等行業上具有優勢。同時,魁北克有著豐富的鐵、鋁、貴金屬等礦產資源。在第三產業方面,魁北克有運輸設備巨頭龐巴迪公司(Bombardi)、加拿大航空電子設備集團等。金融、傳媒、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製藥行業等也都是魁北克的支柱產業。由此,魁北克在國民經濟生產總量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魁北克獨特的歷史淵源


早在1520年,法國國王佛朗索瓦一世就已經在探索北美地區。16世紀下半葉,法國國內已經逐步白熱化的反皇室運動讓法國的統治者們開始對加拿大變得愈發關注。自1608年起,法國在加拿大東海岸建立起北起哈德遜灣,南至墨西哥灣,包括聖勞倫斯河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殖民地,將其命名為為“新法蘭西”。1627年後,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下令,除羅馬天主教外的移民不得在新法蘭西定居,此舉保證了殖民地的教育和福利都掌握在教會的手中,同時也使得魁北克在價值觀上偏向天主教 。

1763年,由於法國在對英的七年戰爭中失敗,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同英國國王簽署了《巴黎條約》。法國放棄新法蘭西以及法屬路易斯安那以換取繼續擁有西印度群島的瓜德羅普。這一條約的簽訂使英國獲得了北美地區的大部分殖民地。條約的第四條要求英國保證羅馬天主教徒在加拿大的利益,並允許魁北克保留法國的民事法及宗教自由。因此,直到現在,魁北克遵循普通法,而非和加拿大其他地區一致遵循的大陸法 。

雖然英國對於法語區做出了對其特殊文化保護的承諾,但是《巴黎條約》的簽署依然一方面讓新法蘭西的居民們感到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感到遭到了法國的背叛和拋棄。這些都對魁北克的身份形成造成了影響。

另外,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魁北克地區與加拿大的其他省份(包括其他的有法語居民的省份)的顯著區別不僅僅是在語言上,其價值觀上的區別也很大。英國與法國之間的戰爭,不僅僅是兩個強權之間的戰爭,同時在當時的輿論裡也被看作是君主立憲與保守君主制之間,宗教自由與天主教專制之間的較量 。因此,魁北克的身份認同,正如魁北克集團所強調的,不僅僅關乎語言,更重要的是其堅持的價值觀,使得魁北克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民族。

四、魁北克集團的興起及其背景

上述各種歷史、文化、語言與價值觀上的差異,使得魁北克成為加拿大聯邦中非常獨特的一個組成部分。從1820年開始,說法語的加拿大人要求用“法語加拿大人”(Les canadiens francais)來稱呼自己,以期與其他的說英語的加拿大人區別開來 。而這種身份認同不僅僅與法語息息相關,還與天主教信仰有著非常深刻的聯繫。魁北克與其他的加拿大各省(Rest of Canada, ROC)在政治見解上有著非常明確的區別。

除了對於其身份特殊性的認識之外,魁北克其實一直都有獨立訴求。這種政治訴求從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魁北克省經濟勢力的增強而開始變得愈發極端化,從而導致魁北克的身份意識膨脹,發展出和其他地區的法語人口所不同的身份意識。在這一時期,甚至出現了一個名為“魁北克解放陣線”的極端組織。該組織實行了長達十年的反政府行動,曾經於1968年綁架並殺害了時任魁北克省勞動部部長。通過組織政黨來以合法途經要求獨立的努力與嘗試則一直沒有間斷過。例如魁北克人黨就是主張魁北克獨立的重要政黨。該政黨於1977年贏得了省大選,主導頒佈《法語憲章》,確立了法語是魁北克唯一官方語言。該政黨曾經於1980年和1995年兩次倡導魁北克省進行獨立公投。

五、魁北克集團的簡史

魁北克集團是一個相對來說非常年輕的政黨。它的誕生是和魁北克一直致力於將其特殊地位通過憲法來確立下來的努力是分不開的。1982年,英國女王簽署《加拿大憲法議案》,加拿大議會獲得立憲、修憲的全部權力。然而,由於憲法中並沒有能夠體現魁北克所要求的“二元原則”,即在憲法中承認魁北克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歷史文化,引發了魁北克省極大的失望與不滿。1984年,魁北克省出身的馬爾羅尼當選為聯邦總理,他致力於推行民族和解政策。1987年,在魁北克省五個條件 的基礎上達成了一項旨在修改憲法的《米齊湖協議》,但是這份協議卻由於其他加拿大省份的阻撓而沒有能夠在1990年6月的最後期限前獲批准,導致魁北克民族主義高漲。

這一失敗令魁北克出身的環境部長呂西安·布沙爾(Lucien Bouchard)於1990年5月22日憤而辭職,並於6月15日宣佈成立主張魁北克獨立的“魁北克集團”。雖然該黨的地區性非常強,但是魁北克集團成立後馬上就成為加拿大全國政治舞臺上不可小覷的力量。在被視為加拿大政治轉折點的1993年大選中,魁北克集團獲得了54個議席,成為議會第三大黨。在1997年和2000年的大選中,魁北克集團分別獲得44個和37個議席,繼續保持第三大黨地位。

雖然魁北克集團在成立後以迅雷之勢站到了全國政治舞臺上,然而其之後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作為一個主張魁北克主權的政黨,在《米齊湖協議》失敗的背景下靠著民眾的強烈失望情緒奪得大量選票後,在繼續號召選民支持魁北克獨立,以及在吸引其他省份的法語區民眾的支持上都遇到了不少的挑戰。其實,從1997年的大選開始,魁北克集團在議會中的席位就開始下降,直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但是一直沒有能回到1993年的水平。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僅在魁北克地區,魁北克集團也並不是佔絕對的統治地位。傳統大黨自由黨依然佔據了多數又是選票。其他的主張魁北克身份認同的黨派也在議會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馮源:魁北克集團與加拿大政黨的地區化

圖二:魁北克議會現任議員黨籍比例。圖片為作者自制。來源:魁北克議會公開信息

從魁北克集團在魁北克地區和法語區人口的支持率情況上看,該黨所主張的魁北克獨立並沒有被所有的魁北克居民所接受,在法語區人口中的影響還要更低一些。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較為複雜,例如與新湧入的移民以及其他省份的法語區人口對魁北克的認同度有一定關係。當然,這也反映了魁北克和法語區人口政治訴求上的多樣性。

六、魁北克問題更深層次的背景

1993年的議會大選普遍被視為區域性政黨崛起的標誌,也代表著加拿大的政黨政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魁北克集團的出現以及加拿大其他地區性政黨的出現,其實與20世紀下半葉開始的民族主義政黨以及地區政黨大潮的背景息息相關。下面我們就這些不同的方面進行梳理。

1、民族情感

首先,根據對這些民族主義政黨的研究發現,這些民族主義政黨獲得支持的最首要原因是出於民族主義情感。從上文對魁北克地區的歷史的簡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魁北克地區特殊的歷史,語言和文化,造成了其獨特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既不同於加拿大其他地區,也不同於其文化源頭——法國。這種出於對某一特定文化或某一特定地區的情感吸引,以及對於某一社會團體的歸屬感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個基本情感要素,因為這種歸屬感以及團體所提供的規則與範式為其成員提供了一種行為準則 。

因此,魁北克集團這樣在政治主張上激進的政黨能夠發展壯大,並得到相當高的支持率其實並不難理解。而魁北克集團作為政黨所要為之奮鬥的,是如何在“魁北克人”與“法語加拿大人”這兩個身份認同之間進行平衡與取捨,並且根據政治形勢變化來爭取更多的選民。而這一點,也和魁北克地區以及加拿大整體的經濟形勢息息相關。

2、經濟形勢

Happy等學者的定量分析研究顯示,加拿大的整體經濟情況(如失業率)和聯邦大選的結果有非常強的關聯性 。同時,各省的經濟情況也會影響當地選民對全國的經濟形勢的判斷。相較於美國和法國,區域經濟形勢對全國大選有重要影響這一點在加拿大顯得非常突出。


馮源:魁北克集團與加拿大政黨的地區化

圖三:魁北克地區失業率與加拿大全國失業率對比(1976-2016)來源:加拿大國家統計局20

圖三展示了1976年至2016年3月期間魁北克與加拿大全國失業率的對比。可以看到,魁北克地區和加拿大全國的失業情況其實基本保持一致,但是魁北克地區的失業率一直不低於全國水平。

由失業率所表現出的經濟狀況不可避免地左右著魁北克對於獨立的主張。伊斯曼(Esman)認為,就魁北克地區來說,其民族主義情緒在經濟向好和經濟下滑時都是非常容易被煽動的 。當經濟運轉良好時,倡導魁北克獨立的力量認為世界經濟繁榮,是魁北克獨立自主的好時機;當經濟下行,失業率升高時,普通民眾的生活艱難,內心充滿悲觀情緒,遂將不滿轉移至聯邦政府。

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魁北克人黨領導寂靜革命,積極推動魁北克獨立的時候,恰恰是在魁北克經濟非常繁榮的時期。魁北克的政治精英們就自信地認為該地區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經濟,並認為如果魁北克以獨立國家身份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就能更好地獲利於美國市場。

而當經濟不景氣時,商界領袖更趨向於認為魁北克要留在加拿大才能保證不加劇人才和投資的外流。在90年代初,當魁北克的失業率飆升至12%以上時,這一認識對於1995年的魁北克獨立公投產生了一定影響。

魁北克集團的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魁北克的經濟良好,失業率偏低。而《米齊湖協議》的失敗使魁北克人感覺受到了侮辱,刺激了魁北克集團的出現;在1993年魁北克和加拿大經濟下行的時期,我們看到魁北克集團的支持率一路走高。同時,90年代初的經濟下行,也引發了各個地區為了自身發展而尋求新的利益代言人的過程。

3、地區主義興起

從地區主義的角度來看,地區性政黨的興起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於魁北克省地理位置優渥、經濟發達、民族身份標誌明顯,因此雖然在爭取“二元原則”方面屢遭失敗,但是在鬥爭的過程中魁北克省其實也爭取到了很多的實惠,而西部各省份相比之下沒有能夠代表其利益的政黨 。在20世紀執政長達70年的自由黨採取了犧牲西部發展東部的政策,這導致西部各省轉而支持了保守黨。然而在保守黨上臺執政後,為了保持國家的完整,仍然不惜損害西部利益以尋求魁北克省的合作。承認魁北克獨特性的《米齊湖協議》被認為是對西部的拋棄和不公平。因此,在魁北克集團異軍突起的同時,也出現了西部四省大力支持的改革黨,而該黨在議會中已經成為了第二大黨,導致政黨按照地區瓜分議席的格局已經形成。

其實,加拿大的政黨政治歷史中,地區力量對全國大選的影響一直都存在,例如自由黨長期以來依靠加拿大東部,尤其是魁北克的支持 。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政黨的區域性特徵明顯加強了。除了本文著重介紹的魁北克集團以及西部集團之外,亞特蘭大地區和安大略省的也擁有各自異軍突起的地方性政黨 。這種地方性政黨的興起的一大直接結果是導致各政黨在競選時無法用一個放諸全國而皆準的競選策略 。

4、政黨組織方式的變革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是,20世紀90年代起出現的這些地方性政黨帶來了政黨組織方式上的變革。加拿大的政黨傳統上是用代理人制(brokerage-style)來進行組織和管理的,即普通黨員將選舉權交給黨代表,然後由黨代表來選出黨的領袖。而新出現的地方政黨則拋棄了代理人制度,全面推行草根民主(grassroots democracy),即黨領袖由全體黨員一人一票直接選出。這種全新的組織方法令很多普通黨員對新興政黨非常感興趣,導致保守黨和自由黨也不得不嘗試儘可能地調整其組織形式,儘可能地讓普通黨員都參與到黨組織的管理中來。這種草根民主的組織形式固然給與廣大普通黨員更高的參與程度,然而同時,隨著現代傳媒的介入等,也導致政黨政治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高參與度和現代傳媒的結合,把黨內競選做得更像是一場彰顯候選人魅力的政治秀,而少有人關心其政治主張以及意識形態等真正重要的關係。

5、利益的分裂

政黨的出現是為了服務於利益的訴求。當傳統加拿大政黨政治中所提倡的政治主張 不再被民眾所接受,當傳統政黨模式無法有效地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的時候,就必然會出現新的政黨來為被忽視的利益發聲。因此,在加拿大失業率高、移民問題衝突不斷的背景下,出現新的小黨是非常正常的情況。然而,有趣的是為何這些新興政黨更多的是以區域為自身的特點,而非其他特質 。

除了國家治理中的現實問題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草根民主與現代傳媒的結合導致楔子政治(wedge politics)大行其道。楔子政治即故意用比較極端和分化的政治主張來吸引受眾和競選資金。這一做法是現代政黨政治中將本是手段的媒體變成了目的的結果。新生政黨為了生存,必須要高舉鮮明的旗幟才能吸引到足夠多的選票,導致新生的政黨將整個加拿大政黨政治風向右轉。

在2015年的大選中,加拿大的黨派支持者的地區分佈性非常強。加拿大北部地區的省份一致支持自由黨(自由黨最終獲184席),西部地區主要支持保守黨(保守黨最終獲99席),中部地區大部分選民支持民主黨(民主黨最終獲44席)。比克頓(Bickerton)等長期觀察加拿大政黨政治的學者認為,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出現了地區性政黨,更準確地說是政黨區域化了。

結論

1993年加拿大聯邦議會大選標誌著加拿大政黨政治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地方性政黨登上歷史舞臺,政黨政治與地區利益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傳統的自由黨和保守黨損失慘重,不再擁有絕對優勢。地方政黨中其中最突出的是主張魁北克獨立的魁北克集團。該黨派成立不久就在1993年的議會大選上一躍成為第二大黨。

魁北克集團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加拿大政黨政治的複雜性。一方面,說法語、保留天主教傳統以及擁有獨特法律的魁北克省與其他的英語為主的加拿大地區有著天然的身份認同差異。魁北克一直追求這種差異能夠在全加拿大達到共識:或是通過在加拿大憲法中承認其二元性,或是通過魁北克的獨立。

進入20世紀90年代,這種對於其獨特性地位的追求與新時代條件下的政黨政治結合在一起,在《米齊湖協議》流產的導火索下,催生了魁北克集團。魁北克集團不同於以往的代理人制度政黨——它允許全體黨員選舉黨的領袖,全面推行草根式民主。同時,它也不同於以往只是在地方議會鬥爭的魁北克人黨,一舉在全國議會中成為主要政黨。

除了魁北克集團之外,我們不應忽視加拿大的政黨政治隨著地區政黨的興起,變得更加碎片化、草根化和娛樂化。加拿大的各省本來就已經有著非常高的自治,在當下地區政黨興起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讓加拿大的政黨政治向著更加碎片的方向發展。

作者:馮源,察哈爾學會研究員,比利時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2017加拿大政策發展報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