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大漠戰神」匈奴克星:英年早逝,死因成謎

「揭秘」“大漠戰神”匈奴剋星:英年早逝,死因成謎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漠北之戰,是漢軍在距離中最遠的戰場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也最艱鉅的戰役。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另有步兵和運輸部隊共幾十萬人同擊匈奴。兩軍都由定襄出發,在作戰部署的時候,漢武帝將敢於力戰深入的士兵都劃給了霍去病,打算讓霍去病力戰單于的主力,以衛青接應。

這時的霍去病,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漢軍的王牌,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更將他的大兵團長途奔襲戰法發揮到了顛峰。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里,以一萬五千人的損失數量,殲敵七萬多人,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大約是渴望碰上匈奴單于,霍去病一路追殺,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就在這裡,霍去病暫作停頓,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是一個儀式,也是一種決心。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瀚海,方才回兵。

後來,漢軍從一個俘虜的口中得知,單于的王庭位於東部。於是武帝改變了作戰部署,衛青仍由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出兵,霍去病則改由東北部的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發(代郡正對著匈奴的王庭),力求殲滅單于的主力。陰差陽錯的是,這個情報是錯誤的,實際上單于仍舊在漠北,在東部的是左賢王。所以,衛青面對的是單于的主力,而霍去病面對的是匈奴的左賢王集團。

開戰之後,霍去病根據沙漠作戰的特點,大膽選用部分降漢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時間較長的漢人為嚮導,率領輕騎兵出塞,離開基地,穿過大漠,深入敵後,奔襲兩千多里尋找單于決戰。結果,遇到了匈奴的左賢王部。匈奴人的制度是單于之下就是左賢王與右賢王,所以左賢王的部隊也是匈奴的一線主力部隊。而且匈奴人以左為尊,左賢王一般都是由太子擔任的,所以部隊的實力非常強大。

雙方在筡盧水(今蒙古克魯倫河)一帶遭遇。霍去病採用半渡而擊的戰略,趁左賢王部隊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發奇兵進攻,匈奴部隊被霍去病親自帶領的驍勇騎兵衝散,潰敗而逃。霍去病大膽率領輕騎追擊,在沒有糧草供應的情況下展開了綿延千里的追擊,每戰都能從敵人那裡截獲糧草,一路高歌猛進,轉戰兩千餘里,捕獲了單于近臣章渠,誅殺了匈奴小王比車耆,轉而攻擊匈奴左大將,斬殺敵將,奪取其軍旗和戰鼓。穃越離侯山,捕獲匈奴屯頭王和韓王等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此一戰,漢軍的傷亡只有十分之三,而匈奴左部幾乎全軍覆沒。

大司馬衛青所率領的這一部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部隊向北推進一千多里,穿過大漠,遭遇匈奴單于所率領的主力精銳騎兵。激戰中匈奴單于向西北逃走,漢軍俘獲匈奴近兩萬人,成功地與霍去病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會師,班師縗旋。

這一戰收復了大漠以南所有的土地,漢軍在這裡屯田築壘防禦匈奴。至此,匈奴的三大戰略集團都被打垮了,沒有能力再和漢朝大規模作戰,向西亞的方向逃去了,據說現在的匈牙利人就是當初西逃的匈奴人的後代。漢朝完全解除了匈奴的威脅,一雪當年漢高祖被圍白登之恥。

這次勝利,漢武帝龍顏大悅,給霍去病立了首功,加封五千八百戶采邑,並讓霍去病與衛青同為大司馬,俸祿與衛青一樣。跟隨霍去病出徵的人,從將領到士卒也紛紛論功行賞。霍去病在軍中的勢力大長,已經和他的舅舅衛青並駕齊驅了。年僅22歲的霍去病達到了他人生的頂點,成為一代戰神。

此戰,霍去病可謂戰功彪炳,登峰造極,唯一的遺憾是由於情報有誤,錯失單于。單從戰爭的層面分析,漠北之戰確實是霍去病的顛峰之作,這一戰將漢武一朝的武功軍威推至極致。在作戰中,霍去病又發揮了出色的指揮才能,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與衝擊力,不僅敢於深入敵境,而且善於迂迴包做,機智地運用車守騎攻、眾同作戰的新戰術,先借助戰車的防禦能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發揮騎兵迅速機動的攻擊能力,迂迴包做敵軍的兩翼,一舉擊潰匈奴的主力,更顯示出其戰役指揮方面的優異才能。所有這一切,都為漢軍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這個時候,霍去病的勝利已經根本不存在幸運的成分,五萬精騎乃一支無敵之師,具有強大的實力,勝負其實早在開局之前已經決定。而漢武帝之所以舉全國之兵,窮一國之力而要畢其功於一役,也是出自對霍去病統兵能力的無比信任。匈奴,這個馬背上的強悍民族終於在強大的西漢王朝的傾力打擊下,在一世名將霍去病的鐵血征伐下引馬而去,不窺陰山。

這裡還得補充一下霍去病成功的其他因素。公平地說,霍去病比其他人是多些客觀優勢,每次大戰,兵馬都讓他先挑,”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去病”,麾下甚少成名人物,下屬稱心,符合他說一不二、令出即行的獨斷作風。霍去病個性強硬,心狠手辣,軍中大多數人對其既敬又怕,這種人統帥的軍隊戰鬥力往往比慈眉善目的將領統帥的軍隊要強上幾倍。再加上漢武帝對其無條件的支持,不僅表現在裝備和後勤保障上,關鍵還在信任和放手上。霍去病脾氣剛硬,桀驁不馴,牛勁上來時連皇帝都頂,”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出征塞外很少上報過程,一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架勢,故漢武帝沒有像對衛青那樣對待他。

這次漠北戰役,可謂霍去病生命中的頂峰,但也是少年將軍的最後絕唱,一代戰神的傳奇在這裡籠上了一個句號。彷彿一顆流星劃過夜空,耀眼奪目,但卻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千百年來使無數後人為之扼腕嘆息!

「揭秘」“大漠戰神”匈奴剋星:英年早逝,死因成謎

戰神謝幕的謎團

18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20歲,三徵河西,開疆拓土;22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他一生數次指揮大軍與匈奴會戰,每一戰均是深入險境,孤軍奮戰,每一戰均是以寡敵眾,大勝而歸!然而,這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天之驕子,卻在他24歲的時候突然籠上了生命的句號。

他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都勝利班師,滅敵十一萬,降敵四萬,開疆拓土,戰功比他的舅舅衛青還要壯觀。對於整部世界軍事史和中國史來說,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人物。可能是生命的精彩程度註定和長度成反比,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輕的霍去病並不能像他名字那樣去病去災,最終還是患病死了。可惜”去病“這個名字並沒有使他健康長壽,相反,他的生命卻像流星劃過天際,年輕的大漠戰神過早地結束了他24歲的生命。

霍去病死後,漢武帝悲痛異常,下令全國的百姓都為他憑弔。在選擇墓地的時候,武帝特意把霍去病安葬在自己的墳墓茂陵邊上,讓他永遠陪伴自己,疼愛之心可見一斑。定諡號的時候,漢武帝合併”武“和”廣地“兩層意思,稱他為景桓侯,哀榮無比。隨後,又為霍去病舉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禮。漢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邊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狀像祁連山的墳墓,並發動隴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靈柩從長安護送到墓地安葬。

與霍去病同一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霍去病死後的葬禮描述得十分詳細,從送葬隊伍的出身來歷到他們的衣著打扮,再到墓的形狀,甚至連諡號的意義都作了解釋,但卻沒有一個字提及為什麼這個威名赫赫的無敵戰將會在風華正茂之時早卒。

兩千多年過去了,後人就更無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謎!然而後世卻又忍不住對霍去病之死作出了種種猜測,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說。

此說最早出自西漢時的褚少孫,他在對司馬遷《史記》的補記中,借霍光之口說霍去病是病死的,然而具體是什麼病,沒有記載。

這段話出自霍光上奏給皇帝的奏摺,有案可查,褚少孫也沒必要說謊,所以基本上是可信的。這也就是說,官方的說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員縱橫沙場的武將,能騎善射,在戰場上經常是一馬當先,身體素質過硬,不可能體弱多病;24歲正是風華正茂之時,身體還處於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積勞成疾。到底是為什麼呢?

「揭秘」“大漠戰神”匈奴剋星:英年早逝,死因成謎

從《漢書》本傳記的一句話,”驃騎將軍登臨瀚海,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來斷定,他的部隊不帶糧草,完全依靠掠食匈奴牛羊,在胡巫施術後,部屬必多染疾疫。所以這位年輕將領之死很可能與匈奴的”生物戰“有關。

霍去病不幸在24歲時因病去世。死因是匈奴為了阻止霍去病的載馳載驅,把死牛羊丟進河裡弄髒水,打到哪兒吃到哪兒的霍去病因得傳染病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