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金融高管大調整時代

重磅|金融高管大调整时代

■ 在市場內憂外患之下,金融機構的日子愈發艱難,人事“變動潮”也愈發洶湧。無論是銀行、保險公司還是券商,均出現大量高管人事變動的情況

■ 人事變動原因可以歸結為:業務不佳要換人,組織決定要服從,到齡退休讓新人。與以往從傳統金融機構奔向互聯網金融機構不同,今年的跳槽更多是在行業內打轉

■ 銀行高管變動的最大特點是行內提拔、行內調動;保險行業中組部直管的三家保險集團齊換帥,而中小險企更是大批更換一把手;券商方面,今年已有11家任命新的董事長或副董事長

《投資者報》記者 張海雲

任何行業都會發生人事變動,任何公司都需要流入新鮮血液。但是如果太過密集,那就不正常了。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從年初至今,A股和H股43家上市銀行中,已經至少有26家上市銀行合計至少110位高管發生變動,多家上市銀行還進行了換帥。

保險行業也不遜色。下半年至今的三個月內,保險業董事長與總經理的“任命狀”就有30張,如果加上上半年,這個數字會更多。

而券商方面,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陸續有十多家券商的董事長、副董事長及總裁職務發生人事變更。如果從去年算起,則有近三分之一的券商,其董、監、高職位出現調整。

顯然,2018年是金融行業的大變動年。金融行業全面收縮、去槓桿,同時疊加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讓整個行業的經營都步入“寒冬”,裁員潮迭起;監管機構發生調整,由原來的“一行三會”合併為“一行兩會”,這也勢必帶來人事變動。

面對內憂外患的現狀,各金融領域都鉚足了勁兒,而帶頭打仗的高管就必須身先士卒。只有找對了人,才能共克時艱。

可以用一句話總結:業務不佳要換人,組織決定要服從,到齡退休讓新人。當然也有部分高管離職緣於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與以往從傳統金融機構奔向互聯網金融機構不同,今年的跳槽更多是在行業內打轉。尤其是銀行業,多是以工作調動、內部提拔為主,大部分還留在商業銀行系統內,只有少數到齡退休,或調往非銀企業任職,甚至從政,跳槽圈外的甚少。

銀行篇

01

組織調動頻繁

對於國有銀行來說,一把手通常來自組織安排。今年,工行、農行、中行、交行、進出口銀行、農發行等國有銀行以及政策性銀行的高管都有調動。

最新變動是9月27日,現年56歲的農行行長趙歡將調任國開行擔任黨委書記、董事長,原國家開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鬍懷邦或將辭任。不過,趙歡的董事長一職尚待中國銀監會核准。趙歡擁有17年的銀行從業經驗,在公司治理以及風險管控等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在他的帶領下,農行不良率大幅下降,資產質量得到改善,銀行利潤開始回升。

重磅|金融高管大调整时代

國開行儘管風險防控取得積極成效,但是壓力不斷加大,如何在轉型時期做好風控,將是趙歡面臨的挑戰。

今年1月初,56歲的工行監事長錢文揮正式出任農業發展銀行行長。

6月26日,進出口銀行行長劉連舸出任空缺近一年的中國銀行行長。進出口銀行行長的位置則在8月31日宣佈由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張青松補位。從履歷上看,張青松擁有豐富的海外市場經驗,與海外市場的定位契合。

銀行高管從政在2018年也非常普遍,包括農行副行長康義、工行副行長李雲澤、中行原副行長劉強均已調往地方任職。今年1月康義被任命為天津市副市長。9月初,李雲澤、劉強分別到任四川省政府黨組成員、山東省政府黨組成員。銀行高管赴任地方,通常被寄予厚望,希望利用他們豐富的銀行從業經驗為地方金融建設打開新的局面。

官員下海的案例也不少,譬如國務院辦公廳正局級秘書劉成調任為中信銀行監事會主席;銀監會監察局局長陳瓊調任民生銀行副行長。在江蘇省聯社法律合規部掛職的陳紅梅就任無錫銀行副行長。黑龍江銀監局副局長鄧新權調任哈爾濱銀行監事長。

02

內部提拔成主流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今年銀行高管變動的最大特點是行內提拔、行內調動,數量約佔一半左右。一位銀行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銀行系統晉升不易,往年多是跳槽至互聯網金融機構,今年出現很多空位,大量從內部提拔。

根據不完全統計,交行、中行、民生、華夏、浙江銀行、徽商銀行、哈爾濱銀行等都存在多起行內提拔情況。例如中國銀行副行長高迎欣調任中銀香港總裁,中銀香港副總裁林景臻轉戰中國銀行副行長,中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劉秋萬升任中行首席信息官。

江蘇銀行也提拔了大量管理層。江蘇銀行運營總監趙輝、首席信息官葛仁宇提拔為江蘇銀行副行長。江蘇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周凱、無錫分行行長王衛兵提拔為行長助理。

在眾多銀行內,徽商銀行的人事變動比較集中。去年年底,該行行長吳學民升任董事長後,高管變動明顯加速,不僅在2月初通過選舉的方式推舉了7位行內總監級高管,此後還將兩位行助提拔為副行長,該行行長人選則已確定為原監事長張仁付,空缺的監事長一職則由副行長張友麒轉任。

另一家城商行哈爾濱銀行人事變動也挺多。上半年,該行迎來董監高換屆,除了多位高管離職外,該行董秘孫飛霞被選舉為副董事長,此外還有4名中層幹部被提拔為總行行助,3名中層幹部被提拔為總行首席。

除了內部提拔,今年還有很多同行業調動、跳槽。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往年銀行高管紛紛跳槽至互聯網金融機構或者民營銀行,看重體制外市場化的領域以及豐厚的薪酬,但今年這種衝動就少了很多,多在銀行內部打轉。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退潮,吸引力在快速下降。還有報道稱,不少曾經跳出去的銀行人士還想回來,但位置沒有空缺。

03

新團隊面臨業績壓力

新高管履新,首當其衝面臨業績壓力。在眾多換帥的銀行中,交通銀行值得關注。

去年8月,交行董事長牛錫明因身體原因需要集中一段時間休養治療,暫時由副董事長彭純在此期間代為履行職責。今年2月份,彭純正式出任交行新一任黨委書記、董事長、董事會戰略委員會(普惠金融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年6月,現年55歲、原中行副行長任德奇出任交通銀行副董事長、行長。至此,交行董事長行長的班子正式確定。但是,新班子面對的卻是業績日益滑坡的窘境。

作為擁有百歲歷史的交行,不僅難與四大行匹敵,離招商銀行的距離也越來越遠。繼2015年營業收入被招行反超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首度被其超越。2017年,交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超過招行約7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形勢反轉,招行歸母淨利潤反超交行約40億元。

交行的步履維艱或與其定位不清晰相關。早在2004年,交行和招行同時提出了“打造一流零售銀行”的口號,但是交行並未堅決貫徹。直到2006年,交行時任董事長蔣超良才明確提出三年零售銀行目標。後來由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交行的三年零售業務轉型並未實現。而招行在這4年間走上快車道,相繼抓住了消費金融、信用卡、金融科技的風口,成為國內最具活力和潛力的股份制銀行。反觀交行在2008年再次調整了戰略,提出“兩化一行”:走國際化、綜合化道路,建設以財富為特色的一流公眾持股銀行集團。零售被邊緣化,但要說起國際化,交行的國際業務還比不過中行。

隨著新領導班子的到位,交行未來能否迎頭趕上?留給彭純和任德奇的時間不多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行長任德奇是從中國銀行調任,擁有銀行管理國際化經驗,本身又非常重視金融科技,推動了中行金融科技的發展,希望其到任能給交行帶來新氣象。

另一家換帥的銀行——中國銀行的經營壓力也不小。從營業收入方面看,其是去年四大行中唯一營業收入負增長的銀行;淨利潤方面看,在四大行中處於墊底位置。截至去年末,中行實現淨利潤1724億元,同比增長4.76%。而工行同期淨利潤為2860億元,比中行超出1000多億元。新任行長劉連舸有豐富的國際經驗,這對於長期聚焦國際化佈局戰略的中行來說,無疑將起到推動作用。

保險篇

三家直管保險集團換帥

保險行業發展面臨和銀行同樣的問題,由於組織調動,中組部直管的三家保險集團均換帥。

9月7日,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中國人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明生退休,由剛卸任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的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的王濱接任。此前9月4日,華潤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羅熹接替王濱,繼任中國太平黨委書記、董事長。

重磅|金融高管大调整时代

王濱職業經歷豐富,先後擁有7年政府機關、3年央行、7年農發行、12年交通銀行和6年中國太平工作經驗,橫跨政府、央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五大領域。在王濱的帶領下,中國太平從一個總資產不到2000億港元,總保費不到500億港元的第二梯隊的保險公司一舉逆襲,去年底保費達1787億港元,總資產達到6665億港元,淨利潤高達61億港元,可謂再造了一個太平。2018年7月,中國太平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

中國人壽方面,6年前,在眾多保險公司新模式的挑戰下,市場份額不斷下降。楊明生在上任後確立了“攻堅克難、穩中求進、奮力拓展”的總基調,要求其壽險業務“三分天下有其一”,但遺憾的是這一目標實現太艱難。此後,楊明生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中國人壽要實現轉型升級,加快金融綜合經營的佈局,隨之中國人壽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去年,中國人壽在金融科技的風潮下,又推出了“科技國壽”的發展戰略。

《投資者報》注意到,在楊明生的帶領下,中國人壽這艘大船一直在試圖轉型,期望跟上時代的風口。近年的確有很大提升,但是面對老二中國平安咄咄逼人的勢頭,還是有緊迫感。王濱到來後能否成功打個翻身仗,則需要拭目以待。

人保集團一把手也出現變動。去年4月,原中國人壽集團總裁繆建民接任人保總裁一職,今年1月辭去總裁就任董事長。今年6月,匯金公司總經理兼中投公司副總經理白濤接任總裁一職。

白濤曾經任職工行、中國人壽,擁有銀行和保險複合型身份。當前人保的頭等大事是迴歸A股上市,但由於A股表現低迷,有消息稱其暫緩上市進程,但公司方面沒有對外確認。

02

個別險企連續多年虧損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一把手更迭,除了上述三家重磅級公司,中小保險董事長、總經理才是業內人事變動的主力,至少已有30家發生變動。

具體來看,更換一把手的有建信財險、人保財險、中銀保險、三星財險、國元農業、永誠財險、中意財險、亞太財險、安聯財險、日本興亞財險、陽光財險、太平財險等;也有交銀康聯人壽、幸福人壽、英大人壽、橫琴人壽、前海人壽、渤海人壽、工銀安盛、國寶人壽等壽險公司。

9月份,兩家銀行系的保險公司董事長換帥,分別為交銀康聯人壽和建信財險。交銀康聯董事長的繼任者是來自內部的張宏良,從2011年1月起,擔任交銀康聯執行董事、總經理職務。

而建信財險更悲催,成立三年換了三任董事長。2017年12月,上一任董事長薛峰被調查,今年9月份由王雲接任。

從變更董事長或總經理險企的經營情況來看,多家去年淨利出現虧損,個別連續多年虧損,有的則在虧損與盈利之間搖擺不定。

今年8月,銀保監會一紙批覆同意蒲海成擔任亞太財險總經理一職,改變了該公司總經理空缺的尷尬局面。蒲海成保險履歷頗豐,歷任天安保險公司總公司協理,戰略企劃部總經理,總公司黨委委員,天津分公司黨委書記;中煤財險總經理等職。但是他接手的亞太財險經營困難。在2015年亞太財險更名後,該公司虧損持續加大,2016年虧損額度達到4.47億元,同比增長360%。不過,2017年即實現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0.14億元。但這主要得益於2.83億元的投資收益,而2017年公司保費收入前五名的險種承保則全線虧損。

幸福人壽也是壽險行業連年虧損的典型。成立近11年的幸福人壽,前8年都未能實現盈利。數據顯示,其在2009年至2014年持續虧損,淨利潤分別為-2.45億元、-4.76億元、-7.37億元、-7.91億元、-7.53億元、-3.93億元,6年共計虧損近34億元。隨著萬能險規模的躥升,2015年該公司結束虧損,實現淨利潤3.35億元。但到2018年幸福人壽再次陷入虧損,第一二季度分別虧損8.66億元和5.79億元。

面對虧損,幸福人壽調整高層進行自救。銀保監會核准劉明擔任幸福人壽董事長職務,其此前為幸福人壽監事長。而原董事長李傳學退休,原總裁萬鵬調到信達集團任職。

從目前保險監管態勢及競爭格局來看,蛋糕看似很大,但並不容易分到。中小險企如何搶佔更多市場份額,獲得更高的利潤,考驗著每一位掌舵者。

券商篇

券商因業績不佳換人

近日,申萬宏源證券總經理李梅擬赴任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為今年以來券商走馬換帥又添一例。公開資料顯示,李梅自2014年12月份起擔任申萬宏源黨委副書記、申萬宏源證券董事、總經理。在其任期內,申銀萬國證券換股吸收合併宏源證券併購重組交易完成。

合併後,申萬宏源集團內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整合,伴隨證券行業盈利水平持續下降,申萬宏源的營收和淨利潤也有所下滑。不過, 今年上半年開始好轉,成為僅有的5家淨利潤同比增加的券商之一。

此前的9月11日,方正證券新任董事長施華已獲高管任職資格批覆,這意味著原董事長高利在任尚不到兩年即去職。而在上個月,招商證券總裁王巖的辭職,以及招商證券公開招聘繼任人選,也同樣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據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11家券商任命新的董事長或副董事長。如果加上去年的高層變動,發生董事長及總裁級職務人事變更的券商達到19家。涉及的券商包括財通證券、江海證券、西部證券、東方財富證券、中銀國際證券、方正證券、華融證券、華西證券、開源證券、聯儲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等。

換帥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因年齡退休,有的則為年輕人鋪路,或有組織調動的因素,當然更深層的原因還是業績不佳,需要強人來提振業績。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券商業績普遍不樂觀。有24家券商上半年營收同比下降,從淨利潤角度來看更顯黯淡,在39家上市券商中,有32家淨利潤同比下滑,佔比達八成。■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熱文回眸:(點擊標題即可閱讀)

2017基金公司五好金榜 五個維度解密最牛基金公司

◆ “2017信用卡金榜”出爐 哪些銀行被客戶瘋狂打call?

中國市值100強上市公司“董秘去哪兒了?”(附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