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看過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鵰英雄傳》或者《神鵰俠侶》 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郭靖的大名。他出生於大漠,為人老實憨厚,練功刻苦,是一個有情有義,並且很有民族氣節的人。

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而且在歷史上還真有郭靖這麼一個人,他並不是小說中的南宋人,而是兩宋之交的人物,這個真實的郭靖也並沒有小說中那樣複雜的經歷和高超的武功,卻與小說中一樣是一個義士。

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宋史·忠義傳》中的郭靖並沒有出生於草原大漠,而是四川高橋人。他本是四川嘉陵江流域一個地方土豪的護衛隊領袖,平時肯定也會一些拳腳功夫,並且具有一定的號召力。

在公元1207年的時候,當地的官員吳曦投降金政權後,他並沒有歸順,也沒有按照金朝的要求剃髮易服(同為女真人的清政府也曾下達剃髮令)。而是帶領當地的老百姓拋棄了自己的田地、房宅,順著嘉陵江遷徙。路上到了大安軍這個地方的時候,當地的官員楊震仲還按照人口給他們發糧,所以一路上老百姓並沒有餓死或氣餒的人。

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但吳曦並沒有就此放他們過路,而是帶領軍隊想要把老百姓重新趕回去,郭靖也在被遣返的行列,這讓郭靖感到非常悲憤。郭靖對自己的弟弟郭端說:“我們家世世代代作為大宋子民,金人侵犯我國土,我們兄弟二人卻不能以死報國,只能苟且偷生。這次被趕回去必定會被逼迫著剃髮易服,我不忍心捨棄漢人衣冠。寧願死在這裡,做趙氏王朝的鬼!”說完這些,郭靖就投江自殺了。

雖然小說與歷史真實人物有很大區別,比如生活年代等,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文學人物還是歷史人物,他們都有著為國赴死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氣節,所以歷史上郭靖得以列入《宋史·忠義傳》之中。

而歷史上與小說中的郭靖經歷極為相似的是一個叫郭侃的人物。郭侃是唐代名將郭子儀的後代(小說中的郭靖被設定為水滸傳中郭盛的後代),他的祖父郭寶玉和父親郭德海都是蒙元的將領,所以他和郭靖一樣都是生長與蒙古大漠。

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郭侃幼年被成吉思汗手下名將和以後的丞相史天澤所收養(小說中的郭靖也有一個恩師哲別),長大後逐步從百戶長升為千戶長,地位不斷攀升。和小說中的郭靖一樣,郭侃也參加過蒙古的西征,當然蒙古進行過三次西征,小說中郭靖參加的是第一次,而郭侃則主要是參加了第三次。

郭侃於公元1253年跟隨著成吉思汗之孫、拖雷之子、忽必烈的兄弟旭烈兀參加了西征。這次西征中郭侃他們滅掉了波斯、佔領了巴格達,亂馬踩死了哈里發使存在了五百多年的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中國稱其為黑衣大食)宣告滅亡。然後繼續西進,打敗了今天位於敘利亞的阿尤布王朝,又將西歐的十字軍打敗。

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蒙古三次西征

當時因為蒙古大汗蒙哥戰死(小說中為楊過飛石擊死,真正死因眾說紛紜,以中彈而亡和得瘟疫的說法較為普遍),旭烈兀因要趕回元都爭奪汗位,就撤兵回國了,留下的軍隊被埃及的馬穆魯克大軍打敗,也就沒再西進。

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而郭侃回到中原後,脫離了旭烈兀,積極向忽必烈進言主張設立國號,建立都城等等 。與小說中郭靖拼死守衛襄陽城相反,郭侃則是攻打襄陽城的主力。

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總體來說,歷史上真實的郭靖與小說中的人物生活時代是不同的,人物經歷也完全不一樣,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民族氣節。而郭侃和小說中的郭靖從生活年代、生活經歷和戰功方面都是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從民族氣節上來看,他卻為後人所不齒 。

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歷史上卻有其人,但蒙古“金刀駙馬”並不是他

元帝國及其汗國

各位看官,您覺得郭靖和郭侃哪個與小說中的人物更相像呢?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了,如果喜歡請點個關注吧~

參考資料:《宋史·列傳第二百八·忠義四》、《元史·列傳第三十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