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J.D. Power:2018年中國汽車品牌質量略降 與國際差距首次擴大

日前,2018中國新車質量研究(IQS)發佈會順利召開,J.D. Power中國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蔡明就關於中國汽車品牌在今年的總體表現做了幾方面的闡述,總的來說中國的汽車品牌質量相比同期略有下降,與國際車企的差距首次擴大。

「研究」J.D. Power:2018年中国汽车品牌质量略降 与国际差距首次扩大

首當其衝的就是國產車的內飾異味問題,根據2018中國新車質量研究(IQS)顯示:車內異味這個問題是“老生常談”了,一直以來許多自主品牌車型都存在類似問題。

從今年的研究數據分析來看,車內異味這個環節被主機廠處理得越來越好,其改進幅度在所有問題中最大,問題數比上年減4.8個PP100;其次是胎噪聲過大(改善3.6個PP100)、空調開啟後發動機沒動力(改善2.7個PP100)、風噪聲過大(改善2個PP100)和耗油量過大(改善1.9個PP100)。

其次,此次2018中國新車質量研究(IQS)顯示,自主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差距連續七年收窄之後首次擴大。根據蔡明的說法,從2011年至2017年,兩者的差距從101個PP100縮小至13個PP100,但2018年又擴大為15個PP100。

導致退步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設計類問題數量的增加,例如空調系統故障、動力系統總成故障、導航系統不準確、車窗/擋風玻璃易起霧、內置藍牙電話/設備經常有配對/連接問題、音響系統不易使用以及內置語音識別系統經常無法識別等。

另外,針對目前在中國地區銷售非常火熱的新能源車,J.D. Power蔡明同樣給出了一組數據,新能源汽車(141個PP100)的新車質量問題數遠高於傳統燃油車(105個PP100)。

據瞭解,空調無法達到或保持期待的溫度、空調開啟後發動機沒動力以及座椅材質容易磨損或變髒,這是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差距最大的三個問題。蔡明對此明確表示,實際上,消費者不會因為你是新能源車而放鬆對車的品質的要求。

縱觀自主品牌近幾年的發展,自主品牌汽車經過多年積累,水平全面提升。在經歷了原始積累和戰略轉型之後,已經步入全面發力的新階段。但當下,外資企業和品牌不斷擴大產品佈局、價格和渠道下探,這將打破外資品牌和自主品牌的原有格局,形成短兵相接的白熱化競爭態勢。

目前,北汽、一汽、上汽、東風、長安、長城、吉利、江淮、比亞迪等汽車企業也加快拓展海外市場,並且部分企業已在海外市場取得了一定優勢。質量,鞏固和拓展海外市場。雖然中國汽車產業呈現出驚人的高增長態勢,新技術和新趨勢不斷應用,產品種類和產品品質大幅提升。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不少企業缺乏長期戰略、核心技術不突出、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弊病明顯,汽車產業亟待由大到強的轉變。

近期內容回顧

(點擊將跳轉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