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石硤尾邨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修建,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3年間及2007年交付使用,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內地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港英政府 沒有一個房屋政策來為低下階層而設的,所以很多難民在1949年至1953年間在山邊興建木屋來居住。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令五萬多人無家可歸。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港英政府在原址興建二十九座徙置大廈,用以安置災民,當中首八座(A-H座,現在的十至十三、三十五至四十一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這些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只有較後興建的第廿七至廿九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廈。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除了在石硤尾興建徙置大廈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廈均已重建完成,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其後,港英政府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在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七座廉租屋大廈,於1964年落成;當中第三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該邨也被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香港記憶1955年,建設中的九龍石硤尾邨

新樓宇於1979年至1984年入住,而“上邨”及“下邨”也於大約1984年再度合併為石硤尾邨。【香港石硤尾邨,1955年。攝影:福爾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