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6年工作狀況:演講無人聽,提建議沒人理

1918年,魯迅完成小說《狂人日記》,刊載在《新青年》上,抨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一夜成名。這一年,魯迅38歲,已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默默工作了6年。那麼成名之前的魯迅都在做些什麼呢?

魯迅6年工作狀況:演講無人聽,提建議沒人理

1912年,留日歸國的魯迅在紹興一個學堂當教員,薪水不高,“不足自養”,工作也很無聊。在好友許壽裳的引薦下,魯迅得到時任教育總長蔡元培的邀請,在教育部做了一個科長。

魯迅剛開始當公務員時,很有大展宏圖的志向。1912年,蔡元培號召發展美育,並開辦了“夏期美術講習會”,魯迅為此專門撰寫了《美術略論》講稿,基本上是每週演講一次。可惜聽眾並不熱心,每次只有一二十人,有時一個聽眾也沒有。後來蔡元培去職,這個講習會也就消失了。魯迅對此非常氣憤,在日記中寫道:“聞臨時教育會議竟刪美育。此種豚犬,可憐可憐!”

他後來又寫《擬播布美術意見書》,強調保護自然和文物:“當審察各地優美林野,加以保護”“著名之建築,伽藍宮殿……所當保存,無令毀壞”。為了推進這個主張,魯迅還曾去一些地方考察,希望將這些地方開闢為國家公園。遺憾的是,這些都沒有下文。

魯迅6年工作狀況:演講無人聽,提建議沒人理

魯迅又努力推動京師通俗圖書館、歷史博物館等的建設,並捐贈了一些文物給歷史博物館。這項工作雖曠日持久,也屢遭變故,但還算有成績,京師通俗圖書館最終在魯迅的指導與支持下建成。1912至1913年,教育部搞國語注音工作,魯迅與許壽裳等幾位舊友創造了一套注音字母,表決時竟得到多數人認可,這套注音字母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

魯迅做公務員的這些日子,遇到的挫折比成功多,便不復初來時的意氣風發了。1918年,他給好友許壽裳寫信時曾感慨自己的職場生涯是“一別忽已過年,當枯坐牙門中時,懷想彌苦”。魯迅6年的公務員生活就這樣過去了。

工作上不如意,魯迅的業餘生活倒豐富多彩。這6年,魯迅的業餘生活非常忙,比如寫信。魯迅1912年5月到京,至年底給弟弟周作人寫了76封信,1913年也寫了76封,1914年83封,1915年97封,1916年106封。考慮到那個年代的郵遞速度和對方回信的週期,魯迅實在稱得上寫信達人了。

他還忙著逛市場,主要是逛宣武門內的小市和琉璃廠,目的是買書、蒐集碑帖拓片墓誌、買山水畫冊等,魯迅的薪資有相當一部分都花在了買這些東西上。

魯迅6年工作狀況:演講無人聽,提建議沒人理

此外就是與朋友、同事們吃飯喝茶。僅1913年一年間,他在日記中提到的外出活動就有294次,朋友來訪有209次,最多的時候一天有5次。他和朋友有時一起去逛市場,有時一起去下館子喝酒,還經常叫外賣。他在北京最好的朋友是許壽裳,與錢玄同也一度私交甚篤。魯迅寫小說投給《新青年》,就是錢玄同的主意。

如果教育部的工作一直做下去,魯迅可能就不會成為後來的魯迅了。1920年,北洋政府越來越動盪,公務員的薪資開始拖欠,很多公務員靠在外兼職解決生計,魯迅也到北大去兼職講小說史。隨著他連續發表文章,名聲越來越大,其公務員生涯慢慢走向終結,走上了寫小說、寫雜文的道路。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宋燕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