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投身抗戰,捨生忘死;92歲無兒無女,甘守清貧


劉沛玉,1926年生,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人。1943年5月參加豐玉寧支隊,曾參加攻打豐南河頭日軍據點的戰鬥。日本投降後參加攻打平泉的戰鬥。參與山海關到瀋陽的鐵路破襲戰。抗美援朝戰爭中,負責向朝鮮押運軍用物資。1952年退伍回村。

92歲的劉沛玉無兒無女,雖然生活有些拮据,但是從來沒有任何抱怨。多年來,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王各莊一村兩委會,以及眾多的愛心人士,都想讓劉沛玉和老伴去敬老院頤養天年。但是他和患心臟病的老伴故土難離,總是婉言謝絕。

抗戰勝利70週年的時候,一個愛心企業特別為劉沛玉他們這些抗戰老兵訂製了這樣一個骨質瓷杯子,老人愛不釋手。

回憶起年輕時的情景,劉沛玉說:“我年輕時也是一個英俊的人兒,你們看看這本退伍證上的照片,不砢磣吧?”說著老人打開證書讓大家看看自己年輕時的模樣。

老人指著手腕子上的刀傷說:“最常打的除了游擊戰以外,就是去突襲敵人據點。有前頭兵去炸據點,隨後士兵們都會衝上去和敵人廝殺。”當時戰鬥的場面十分慘烈,大部分時候為了節約寶貴的子彈,都會和敵人拼刺刀。

每次說起自己的心臟病,老伴李淑英都會無比惆悵地說:“我要先死了,你就去養老院吧!”聽到這話,劉沛玉默不作聲,神情凝重,只是一口接一口抽自己卷的老旱菸。

老伴李淑英年輕時也是一個俊俏的人,到當下已經85歲了,依然愛照鏡子。“老頭子,我這頭該剪剪了,這還是唐山的那兩個婦女在二月二給我剪的呢!”

因為年歲大了,劉沛玉腿腳越來越不利索,左腳走到都擦拉著地。老人這幾年由於不便不再下地幹活,地包給別人去種了,自己只在小院裡種些菜留著吃。

老人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家裡的屋地是用磚鋪的,每天他都要掃幾遍,陳舊的木櫃子也擦得一塵不染。

由於老伴李淑英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每餐雖然都是做些簡單的飯食,但是她依然體力不支。每次做飯都是劉沛玉負責燒大灶,她坐在大灶沿上翻鍋、攔菜,即便這樣還是氣喘吁吁。

劉沛玉喜歡喝酒,每天中午和晚上他都要自斟自飲,即便是隻有一點紅鹹菜、一碟芝麻醬下酒,也從不挑剔。老伴心疼他,總是說:“少倒點,別喝多了!”“不當事兒啊!”一邊倒酒,一邊繼續嘮叨。

午飯是烙餅和麵湯,劉沛玉由於腿腳不利索,端著走路晃晃悠悠。老人一邊走一邊說,抗戰的歲月能吃上小米已經算是頓大餐,一般時候都是吃白薯過日。

中午午休,劉沛玉又和老伴嘮起了戰爭歲月:“抗日戰爭雖然拼過刺刀,但我命大從未受過重傷。不過內戰時期我曾經被大炮炸傷,現在後背還有疤痕。在錦州戰鬥中,攻打塔山時,腿受過傷,不過都是小事,都不攸關性命。”

平日裡沒事,老兩口愛在自家的籬笆門口或站或坐,眼巴巴地看看東,看看西,盼著四鄰有人來聊聊天。但是當下正是種地的時節,大家都忙著種地去了,街上一個人影都看不到。

下午,唐山的兩位愛心女士帶著推頭的工具和用品,推開了劉沛玉家的梢門,她們先給劉沛玉圍上圍裙,開始剪頭。“想誰,誰就到,上午我還唸叨你們呢!給你大爺剃得短點,天熱了。”李淑英一臉歡喜地看著老伴剃頭。

“那時候我年輕又十分調皮,總愛找些事情做。”老人說,抗戰時期八路軍都有便衣隊,而每個村裡都有便衣隊的成員,他們也會動員一些不錯的年輕人去參軍,而自己就是這樣被選中的。

回憶起自己親身經歷的抗美援朝戰爭,劉沛玉抻抻自己的耳朵說:“那時候美軍的戰機對我們是狂轟亂炸啊,我的耳朵就是那時被震得聽力不好的。”

“當兵打鬼子的時候,我們一般的戰士也就是3、4發子彈。因為我打槍特別準,連長總愛偷偷多給我留著幾發子彈。”扶著門框的劉沛玉講到這裡,很是自豪。

老兵的優良傳統,劉沛玉秉承了70多年,自己幾十年的舊衣物也是洗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而且由於自己不會用洗衣機,愛心人士給他家送來的洗衣機束之高閣,家裡的衣服都是自己用手一件件揉洗。

如今,無兒無女的他與老伴生活在一起,過著樸實又簡單的農村生活。由於無兒無女,劉沛玉和老伴拿家裡的小狗像孩子一樣對待,有口好吃的都給它分點吃。

雖然每月劉沛玉的民政補助多一半都用於給老伴買藥,但是老兩口從無抱怨。今年已經92歲的劉沛玉無兒無女,雖然生活有些拮据,但是從來沒有任何抱怨。

“一寸山河一寸血!”當下,依然健在的抗戰老兵越來越少,劉沛玉等老八路的英勇事蹟和高風亮節的胸襟,值得後輩們永遠銘記!

圖示為2018年春節前的活動一覽,如果您願意加入我們的隊伍,請後臺私信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