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漢七年(公元200年),匈奴圍攻韓王信都城馬邑(韓王信被劉邦遷至代地),韓王信逐投降匈奴叛漢,與匈奴合兵南下。漢高祖親率大軍前往代地討伐,卻遭遇了白登之圍的恥辱。

對於這段歷史《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帝紀》記載極為簡略,《前漢紀•高祖皇帝紀》較為詳細,但僅敘述了大致過程,仍未像記載其他戰役那般詳細記載。且均將劉邦被迫和談的原因歸結於天氣寒冷,士兵多被凍傷,缺兵少糧,避免大量傷亡。

事實果真如此嗎?看過史書關於這段的記載,難道不奇怪一代匈奴大單于冒頓,竟然會因為女人的枕邊風,錯過殺死劉邦攻取漢朝的好機會嗎?。

《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白登之圍

歷史背景

《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冒頓單于

匈奴一方:此時的匈奴早已不是秦朝時期的那個匈奴,在華夏大地上演楚漢爭霸好戲的同時,匈奴也誕生了一位偉大的領袖——冒頓單于,他一統匈奴各部,此時正是兵強馬壯,野心勃勃。於是在韓王信投降之後,他對漢朝的軍隊有了初步瞭解,於是他決定以韓王信為誘餌,與漢朝這個新生國家較量一番,勝則南下奪取天下,敗則利用騎兵優勢退回大漠,這簡直就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劉邦

漢朝一方:此時劉邦已經先後剿滅了臧荼、利幾的叛亂,楚王韓信也已經被抓回來當了閒散侯爺。劉邦已經決定剪除異姓王,面對韓王信的叛亂,他選擇了親自率兵平叛。原因有二:一是在楚漢爭霸中屢戰屢敗的劉邦想要樹立軍威,畢竟以此時漢朝的軍隊擊敗韓王信的叛軍簡直易如反掌,同時對匈奴戰力有所低估(鑑於秦始皇時期蒙恬率軍大敗匈奴),為後續剪除異姓王打下基礎。二是從劉邦出征前邀請韓信觀戰的做法來看,劉邦可能在和韓信較勁,因為在此之前他和韓信聊天時,韓信說出了“劉邦帶兵不過十萬,自己則多多益善”的話語。

到底是指揮失誤還是被動中計

史書認為劉邦是輕敵冒進,屬於主動的指揮失誤。但從雙方交戰過程來看,我認為劉邦極有可能是從一開始就中計了。

應該是在雙方試探性的交手中,冒頓單于發現漢軍實力較強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傷亡,果斷採取了隱藏實力,誘敵深入的計策。否則冒頓不可能在首戰失利、韓王信主力被殲的情況下,在自己手中足有40萬大軍的情況下,只派2萬人配合韓王信的殘兵敗將設立防線,並試圖以此擋住劉邦的32萬大軍的北進。更不會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不派出主力,而選擇駐軍等候劉邦的上鉤,畢竟他不可能料到在兩軍交戰的情況下劉邦還會派出使者。

《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冒頓單于

正是由於對敵方戰力的估計不足,在接連取勝的情況下劉邦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為了消滅匈奴的主力部隊,劉邦親率精銳先頭部隊追擊匈奴騎兵,導致與後續部隊拉開了數天的路程,甚至將勸阻的婁敬關了起來。

脫離大軍的劉邦在到達平城後發現後路被斷,這才意識到中計了,劉邦此時應該是發動了突圍,但是失敗了,無奈之下選擇了在對方完成合圍之前撤向白登山固守待援。

冒頓為何不趁機消滅劉邦

在發現被圍的人裡面有漢朝皇帝后,冒頓肯定是想消滅劉邦的,從有效的史料中分析,我分析應該是由於傷亡太大放棄了。

退守白登山算是明智之舉,要知道漢軍主要是以步兵為主,守山較為有利,而要仰攻的匈奴騎兵只能棄馬登山步戰,這樣一來匈奴一方便失去了優勢。再加上劉邦率領的肯定是漢軍中的絕對精銳,在這種情況下拼死一戰,冒頓的軍隊必然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冒頓單于

巨大的傷亡代價肯定是冒頓不能接受的,我們知道此時的匈奴只是部落聯盟,冒頓只是這個聯盟的首領罷了,對於各個部落的指揮肯定不如皇帝那般如臂使指。付出大量傷亡消滅漢朝皇帝冒頓肯定願意,但是這不代表他手下那些部落首領願意。在攻山受阻、傷亡過大的情況下,那些部落首領肯定是滿腹怨言的,而冒頓這個首領也不敢逼之過甚。

這恐怕才是冒頓最終沒能消滅劉邦的原因,恐怕也正是在見識到漢軍的真實戰力之後,匈奴在之後的數十年時間裡再也沒有大規模南下。

冒頓為什麼放劉邦安然離開

按照史書中的記載,冒頓之所以放劉邦離開,是因為劉邦按照陳平的計策買通了單于的妻妾閼氏。可是我們想想看,雙方正在交戰,劉邦的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竟然能夠跑到層層設防的冒頓大軍中央去收買對方的老婆,這簡直也太天方夜譚了吧。更何況,冒頓這個一代雄主難道真的會因為女人的話就放棄消滅劉邦的機會嗎?就算攻山困難,困死對方總能做得到吧。

我想雙方之所以最後能和解,很大原因來自於交戰七天後,雙方都陷入了困境。

《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冒頓單于

匈奴一方:沒錯,匈奴此時處在優勢,雖然攻山困難,但是圍而不攻、防止對方突圍還是做得到的。困境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糧草問題。40萬大軍的糧草可不是好解決的,就算在附近劫掠,也維持不了幾天。二是漢朝援軍。

7天時間,漢朝援軍隨時會到來,面對劉邦的先頭部隊冒頓還能佔據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可是漢朝援軍一到,他的兵力可就不佔優勢了,而漢朝一方則形成了裡應外合之勢。

《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劉邦

漢朝一方:冒頓頭疼,劉邦更是頭疼,雖然守山守得住,但同樣面臨以下幾方面困境:第一同樣是糧草問題。

此時漢軍的糧食應該是消耗的差不多了 ,甚至已經開始斷糧了,劉邦的先頭部隊最少也有幾萬人,一座白登山實在是不夠吃的。第二同樣是援軍問題。與冒頓的擔心不同,劉邦怕的是援軍將領存了其他心思根本不想救自己,更怕的是援軍將領為了救自己心急之下主力軍隊被匈奴擊敗。第三則是害怕漢朝內部生亂。皇帝如果被長時間圍困,很難說朝廷內部會不會生亂,更何況在外還有幾個異姓諸侯,一旦出現叛亂,此時的漢朝可是很危險的。

在雙方都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劉邦一方表示要談判,冒頓自然是同意了,不過冒頓對於嘴邊的肉吃不掉肯定很惱火,自己一方又佔據主動,為了彌補損失肯定是要討些好處的。

只有在雙方展開談判的情況下,劉邦一方的人馬才能順利出入對方大營,才能有機會收買冒頓的妻妾。而冒頓在得到足夠的好處之後,自然也是鬆了口氣,在目的達到的情況下,賣自己女人一個面子自然也就沒什麼了。

更重要的是,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窘境,所以很快便達成了協議。

《華夏兩千年》第37期:探尋被掩蓋的歷史,白登之圍真相

西漢公主遠嫁塞外

劉邦被困七天之後,終於脫困,讓樊噲留下平定代地,封哥哥劉仲為代王,自己則率兵返回長安,匆匆結束了這屈辱的一戰。從此漢朝和匈奴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和親歲月,數十年間,多少公主為了國家從此遠嫁塞外,再也沒能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