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外砂先後辦起老正順香、新正順香、老中正順香、中正順香、老三正順香、老源正興、老正興、中正興、玉和興、正華興、玉正興、怡正興、四順、六順、新天彩等15個戲班。其中三正順香、四順、六順由鳳美人最先創辦的。在潮劇史上,一鄉之地辦起這麼多戲班,實屬罕見,故被譽為第一戲鄉。

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油印劇本:潮劇《井邊會》---78年、三正潮劇團演出本

戲班是舊時戲曲劇團的泛稱,遠在宋代,劇團即以“班”字命名。清初,隨著地方戲的興起,戲曲劇團大量湧現,大抵也以“班”字命名。昔年民間慣稱潮劇上乘之班為“四大班”,次之叫“三班頭”,再次叫“竹籠戲”。外砂潮劇戲班開創於清朝中葉,最先由澄海上蓬金砂鄉(今外砂)鳳美村人起戲組班,有“四順”、“六順”、“三順”三個班。約清道光年間,蓬中村謝之春把“六順”和“八順”班合併,改名為“玉正興班”。清同治三年,華埠鄉陳杰正(別名歪太)組班,計有“老正興”、“中正興”及“正華興班”。同治九年,因潮州總兵方耀(普寧人)在外砂清鄉時,為解糾葛,班主將整個戲班作為禮品,送與方耀。陳杰正長子陳義大又從外地買進正豐班,並更名為“老正興班”,恢復了陳家三班紅。其時已有名演員老旦乖補、烏衫勇盛、和順、小生造堅、唐生淨角才忠等。主要劇目有《蔣興哥休妻》、《兩鳳爭鸞》、《烈女報夫仇》等。清末外砂王厝鄉王立秀再度組織三正順香班。不久,該戲班又轉賣給鳳窖人陳家澤,而自己又再起中正順香班,名演員有烏衫清正、小生芫荽,代表性劇目有《桃花案》、《孟麗君》等。同期,李厝村武秀才王澤鵬組起“正順香班”、“新正順香班”及漢劇“新天彩班”,名演員有青衣崇喜、漢藩、小生松青,代表劇目有《三娘挑經》、《白高粱》、《三戲白牡丹》等。民國初期,有林厝人王倦向沙尾李(現汕頭市金砂鄉)買進老元正班;1926年有東溪人王錫岑組潮劇玉來春班;又有王俊人、王成喜組建青光潮劇社;上社嶺南學校王盛輝組建嶺南潮劇社。隨後一批戲班相繼問世。外砂鄉所辦的戲班均為四大班之列,故當時民間流傳著“請無老正興,甜粿免用舂”,“老源正無看心頭痛”,“老正順四生八旦十一醜”,“靜過老三正”等謠諺。這些都是盛讚各戲班或技藝高超,或唱工、音樂優美,或行當齊全,給人留下美好印象。

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潮音老正順香班原本-汕頭名利軒印,潮安王生記出版

潮劇本《孤兒救祖》

從清朝中葉至抗日戰爭前夕,外砂各鄉村共建戲班十五班。這在當時澄海縣來說,外砂的潮劇戲班已達到鼎盛時期。這時期,各戲班四出演出營業,活動範圍很廣。每年插早稻後,戲班多到江西、福建等毗鄰省市巡迴演出,或留潮汕本地演出。每年農曆臘月末,各戲班歸回家鄉,拜神聚餐,稱曰“煞鼓”。正月起又在家鄉一帶演出,盛況空前。時常是一村同時請了幾臺戲班比賽演出。

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三正劇團50年代活頁潮劇唱本

《斷橋會》(白蛇傳之一段)

潮劇戲班的命名,與全國各地戲曲劇團的命名方式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習慣規律。一般班名的首字常冠以“老”、“中”、“新”字,末字常押“香”、“春”、“興”、“豐”字,其命名都為圖個吉利,迎合潮汕民眾普遍的祈求平安興旺的風習性民俗心理。澄海外砂王姓所建的老正順香班,是潮劇有名的大班。班主王立秀,是光緒年間的武舉人、當地豪紳。他於清末年間,買下潮安官塘的中正興班,另置戲箱服飾,聘請名師,培訓童伶,班名改為老正順香班。王立秀除創建老正順香班外,還創辦新正順香班。他與相鄰華埠、鳳窖等鄉的戲班主商量約定,所建的戲班,班名都要帶上一個“正”字,如華埠鄉的“老正興”、“中正興”、“正和興”,鳳窖的“中正順香”、“老中正順香”、“老三正順香”,外砂鄉謝姓辦的“玉正興”、“怡正興”等,寓有正統戲班之意。他還立下班規,嚴禁用女童伶,戲箱一律前畫八寶,後畫太極,另樹一幟。老正順香從光緒建班至40年代初期,注意聘請名師名角,如教戲有晉元、良宗、芝開、烏辮,頭手有陳兩福、王炳意,司鼓有蛤、萬豐,名醜有烏必、阿倪、謝大目、振坤等,旦角有崇喜、陳錦周(青衣)等。該班的特色是擁有一批潮劇傳統劇目,如《掃窗會》、《拒父離婚》、《收浪子屍》、《認像》、《墓前別》、《大難陳三》等。1943年,潮汕鬧災荒,班主身在淪陷區,無力顧及戲班,遂將該班賣給同縣北灣鄉貢爺陳遂良。貢爺繼承該班擅長唱工戲的特色,但打破不用女童伶的班規,買女童伶培養演出。40年代末,由於物價上漲,人心不穩,不少戲班都散班,該班只得跑山區及沿海偏僻地帶以演戲換柴米度日,成為40年代末僅有幾個戲班之一。該班於20年代末至30年代,曾兩次到泰國、越南演出。1946年到香港演出,是海內外觀眾熟悉的名班。1958年,該班歸屬汕頭市,改名汕頭市潮劇團,1986年併入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外砂戲班長年演出於泰國、新加坡、印尼、越南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地區,飲譽海內外。如外砂鳳窯鄉陳家澤經營的中正順香班、三正順香班名氣很大,現在不少老輩人一說到戲班就會提起這三正順香,就連當時舞臺常掛的龍頭鳳尾對聯都記得一清二楚:“三祝上華封欣逢四時履順;正聲傳樂府藉表一瓣心香”、“三獻頌詞憑祝正;順修祀典薦馨香”。三正順香班1958年併入廣東潮劇院。該團解放前擁有名藝人甚多,如名編劇謝吟,名導演盧吟詞等。這些名人直至解放後仍在該團,成為藝術骨幹。解放前排演的名劇有《人道》、《空谷蘭》、《樊梨花》。於城鄉遊藝,為觀眾所讚許。解放後,該團吸收了一批青年演員,如吳嬋貞、陳馥閨、吳麗珊等,是潮劇界第一個嘗試女小生代替伶童的劇團。所演《掃窗會》參加粵東地區首屆舊劇目匯演獲一等獎。《火燒臨江樓》拍成電影,為潮劇第一齣電影戲曲片。優秀劇目還有《反登州》、《牛郎織女》、《杜十娘》等。 而中正順香班後來出國往南洋,至80年代該班尚存,班主為陳家澤之子陳國鍾。

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三正順香劇團《火燒臨江樓》

潮汕第一戲鄉——外砂

11歲賣身入三正順戲班為童伶的張長城老師

隨著汕頭開埠與海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外砂的潮劇班也相繼赴東南亞一帶演出。中正興班於1918年和1925年先後兩次出國,輾轉於香港、泰國、馬來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頗享盛譽。其中,中正順香班,一直在泰國營業已40餘年,現在仍由鳳窖陳家澤的孫子陳國奎任班主。1939年,潮汕淪陷後,戲班因生意蕭條,日食難度,大多不得已而散夥。如老正順香班、三正順香班這段時間,於潮陽、揭陽一帶謀生不得,只好外出至海陸豐、福建一帶演出,生活仍難解決。老正順香班不得已而廉價賣給蓮陽北灣村陳遂良,三正順香班賣給蓮陽陳雄。後陳雄再賣給汕頭“色味罐頭廠”經理陳春富(鳳窖人);老元正興班賣給澄海溪南陳漢英。潮劇戲班雲集之外砂,至此消散殆盡,一蹶不振。

外砂潮劇100多年從興盛到衰敗的歷史,在今天看來,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南澳百事通團隊,致力於傳播潮汕文化,宣揚潮人精神,也不遺餘力的提供汕頭南澳島的住宿、餐飲、遊玩等服務。來南澳島不知道怎麼玩,可諮詢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