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中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多樣,地形的阻隔和相連、移民的遷徙等,影響了方言的分佈,而不同方言之間很難相互聽得懂。北方以官話方言為主,南方除了西南地區分佈有官話方言之外,還有其他六種主要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

我們來看下面這幅中國方言分佈圖,會更直觀一些——從東北的黑龍江一直到西南邊陲的雲南都是講官話方言,這種方言佔了中國版圖的絕大部分,使用人口約佔漢族總人口的75%。而在官話方言區的東南側,即中國的東南部,主要分佈著上述其他六種方言,分佈地區比例小,人口也只佔漢族人口的25%。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而在中國版圖南端的廣東,呈現粵方言、閩方言(潮汕話)、客家方言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廣東境內,粵語主要分佈在珠三角、粵西南等地區,潮汕話則主要分佈於潮州、汕頭、揭陽三市,客家話主要分佈於梅州、河源、惠州、韶關等地。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難懂的廣東方言,是移民帶來的

外地人都覺得廣東的方言難懂,有些人把廣東方言統稱為“鳥語”,更不會想到廣東方言不是隻有“廣東話”。實際上,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之間的差異之大,就連廣東人自己都很難聽懂同一個省不同地方的方言。

一種方言難懂,意味著它和普通話的差異較大,並且懂這門方言的人口較少。普通話的制定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南方方言與普通話差異巨大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另外,南方河流多、山地丘陵多,地形較為破碎,人們在山水的阻隔下各自形成族群方言,口音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以至於口音分支非常多,甚至不能互通。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那麼,廣東的方言是如何誕生和演化的呢?這得從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講起。

移民是語言傳播最快的方式,秦漢以來南遷廣東的移民,把他們自己的語言帶來了廣東。人類自古以來就逐水而居,廣東最早的移民主要聚集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當地的“古百越語”與中原的漢語融合後,形成了粵語的雛形。而帶著閩南語從福建過來的移民,則就近選擇了廣東東部由韓江、榕江、練江三條河流形成的衝擊平原(即潮汕平原)。至於講客家話的客家人,由於進入廣東的時間較晚,平原都被開發得差不多了,就只能在粵東北的山區進行艱難開拓了。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古代交通條件的限制,使得嶺南一帶與中原的來往非常有限,因此這裡的方言較少受到中原官話演變的影響,基本保留了古漢語原來的面貌,也就越來越“難懂”。由於來自不同族群,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之間也互相認為對方的語言“難懂”。對於潮汕人來說,他們和福建閩南人之間的方言互通程度,可能比同在廣東省的廣府人和客家人還高。

潮汕地處粵東,東與福建接壤,隋至清稱為潮州,簡稱“潮”。宋代以來,福建地區人多地少,人口壓力大,為了生存,大量福建移民沿著閩粵沿海平原,就近南下遷移到潮汕地區,在平原地區定居了下來,這些移民帶來了閩南的文化習俗。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潮汕工夫茶與閩南工夫茶一脈相承

根據潮學研究者吳榕青教授的研究,最遲在12世紀中後期,潮州已開始流行閩方言。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福建興化軍(治今莆田市)人餘崇龜說:“眷今古瀛,實望南粵,雖境土有閩廣之異,而風俗無潮漳之分。”“初入五嶺,首稱一潮。土俗熙熙,有廣南福建之語:人文鬱郁,自韓公趙德而來。”這位閩籍作者眼裡,潮州和漳州,雖分屬廣東(廣南東路)和福建,但是兩地語言習俗幾無差別;潮州民眾的語言具有廣東(廣南東路)和福建的特徵。

到了13—14世紀即宋末元初,潮汕話已大體成型,覆蓋了潮汕大部分地區。然而,潮汕話的分化比較複雜,連潮汕族群內部的人都可能互相聽不懂對方的口音。這,就與河流和地形有一定關係了。

潮汕平原和它的三條母親河

潮汕地區一般指的是潮州、汕頭、揭陽三市,有時廣義上的潮汕地區也包括汕尾。潮汕方言主要分佈於當地平原地區,沿著河流分佈,其方言特點很大程度上也與河流有關。

潮汕平原是廣東僅次於珠江三角洲的第二大平原,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這塊平原在韓江、榕江、練江三條河流與海洋的相互作用下誕生,當地居民的圍墾又加速了平原的擴展,逐漸形成了“耕三漁七”的經濟格局。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人們聚集在以河流為中心的平原,建立起不同的城鎮,三個流域由於河流和複雜地形的阻隔,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區塊。韓、榕、練三大江便是孕育了潮汕文化和潮汕人民的母親河。

其中,韓江由發源於福建省武夷山的汀江和發源於廣東省烏突山的梅江在廣東省梅州市交匯而成,泥沙沉積作用形成了以潮州為頂點的扇形三角洲平原,也就是韓江三角洲。由於面積廣闊,開發歷史悠久,這裡是潮汕地區的經濟和政治中心,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和對外開放重要港口城市汕頭都屬於這塊區域。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榕江由南、北兩河匯合而成,南河發源於廣東省普寧市峨眉嶂,北河則發源於廣東省豐順縣蓮花山脈。作為揭陽大部分區域(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普寧市東北部等)的母親河,榕江環繞揭陽市區而過,是揭陽重要的水運動脈。榕江平原人口少於韓江三角洲,但耕地較多,在潮汕地區承擔了“糧倉”的角色。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江流“迂迴如白練”的練江,則是滋養了普寧和潮陽的母親河,發源於普寧市五峰山。練江平原呈北西向長條帶狀,地勢低平,洪澇災害較嚴重,改革開放以來,成為潮汕地區重要的鄉鎮工業發展基地。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有句話叫“潮州九縣,縣縣有語”,說的是舊潮州府(約等於當今潮汕地區)每個縣的方言都各不相同。目前學術界對於潮汕方言的次方言並沒有明確分類,民間則大體認同按照韓江、榕江、練江流域的分法。三種流域的語音差異非常大,可以說是“一江水養一方話”了。

誰才是最標準的“潮汕話”?

面對這個問題,潮州人可能會第一個表示不服:根本沒有“潮汕話”這個概念,只有“潮州話”!

潮州人確實有這個底氣,因為在過去,整個潮汕地區都歸舊潮州府管轄,統稱為潮州,那麼這裡的方言自然是“潮州話”了。潮州之名始於隋朝,當時的管轄範圍包括今潮汕地區全境、梅州及福建漳州的部分地區。如今的潮州市是韓江三角洲的北部頂點,也是這片區域曾經的政治、文化中心。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潮州古城樓——廣濟樓

前文提到,韓江三角洲是三江流域中面積最廣闊、歷史最悠久的地區,或許是由於氣候溫和、生活富足,這裡的居民性情大體較為平和,以潮州音、澄海音為代表的韓江流域方言口音也就十分軟糯。作為中國十大劇種之一的潮劇,使用的便是潮州音,非常婉轉動聽。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與綿軟的韓江口音相反的,則是粗重的練江口音,以潮陽音為代表。有人說,“好聽潮州人相罵,孬聽潮陽人說話”,就是因為潮陽話中的聲調多為降調,同一句話由潮州人來說時,聲調高低起伏,顯得婉轉,而潮陽人的口音則聽起來比較“硬”。

雖然大家都是帶著閩南話從福建遷徙而來,但一方面,不同流域的族群可能來自閩南不同地區,遷徙於不同時期,導致了口音的“先天”差異;另一方面,練江平原靠海為生,是洪澇、鹹害的高發地帶,而韓江平原在汕頭開埠之前都以內陸經濟為主,進一步形成了一個粗放、一個溫軟的口音特點。隨著彼此的口音差異越來越大,如今的潮州話和潮陽話幾乎難以互通了。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洪澇多發的潮陽地區

位於韓江平原和練江平原之間的榕江平原,口音則介於兩者之間,不輕不重,以揭陽音、揭西音為代表。比較特殊的是,由於榕江流域與韓江平原、練江平原、乃至客家人聚居的山區都有交集,導致這一帶的口音特別複雜。

就拿普寧市來說,北部是榕江口音,東南部是練江潮陽口音,中部是榕練混合口音,山區則流行客家話,甚至還有處於過渡帶的部分地區同時使用客家話和潮州話雙語。隔一條河、隔一座山就無法互相聽懂方言的情況,在這裡是大範圍存在的。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山區中的民居

地理上的阻隔形成了潮汕地區差異巨大的各種口音,也是這種阻隔,讓行動範圍有限的古人不需要聽懂其他人的方言。但隨著歷史的進展,人們不會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總要走出來與他人交際,而汕頭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

如今的汕頭市區曾經是一塊濱海衝擊地,1860年(即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開埠後,逐漸成為商賈重鎮,吸引了來自周邊城鎮的大量移民。大家操著三江流域的不同口音,一開始自然是大眼瞪小眼,而那時候又沒有普通話,只能互相遷就著對方的口音進行交流。好在大家的方言屬於同源不同流,融合起來的難度不算大,漸漸就形成了糅合各方特色的汕頭話。

潮汕,喝著不一樣的水,說著不一樣的話

▲汕頭剛開埠時的港口

可以說,汕頭話是潮汕方言當中最“中性”的一種口音,不那麼硬也不那麼軟,升降調不多不少。潮汕其他地區的人基本都能聽懂汕頭話,中國社科院編纂的《現代漢語方言音庫》也把汕頭話作為了潮汕方言的代表。

其實,“最標準的潮汕話”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潮汕地區每個方言片的形成都有各自的歷史和地理原因,並不存在“標準”一說。對於潮汕人來說,任何口音的一句“膠己人”(自己人),都足以讓他們在異鄉如遇故知,感懷不已。

國家全景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