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莆仙木偶戲古稱興化傀儡戲,俗稱“柴頭仔戲”,是中國古老的木偶戲劇種之一。十月初,正值人家新婚喜慶特邀木偶戲團熱鬧,筆者有幸與有著上千年曆史的莆仙木偶戲“面對面”,探訪交流木偶戲演員背後的平凡人生故事。

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圖為莆田神眾木偶戲劇團演出

莆仙木偶戲是我國古老而珍貴的木偶戲劇種之一,由於木偶藝術流傳的歷史比莆仙戲早,因此稱木偶戲為莆仙戲“戲兄”。據介紹,上輩人流傳道當兩場戲劇同時同臺相碰時,莆仙戲必須讓木偶“戲兄”先開鑼,方能演出。

據1960年莆田縣誌編輯委員會編著的《莆田戲劇史》記載,木偶藝術在漢代傳到古莆田。從所發掘的莆仙戲表演資料證明,莆仙戲表演是在傀儡戲的基礎上形成的藝術。

現如今, 古老的莆仙戲發展態勢良好,不僅過去就走出國門赴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演出,近年來再次走出國門讓法國人“驚豔”。然而,有著莆仙戲“戲兄”之稱的莆仙木偶戲卻日趨沒落。在莆仙戲已在申報”世遺“時,其”戲兄“才剛在莆田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公佈。

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福建作為著名的“木偶之鄉”,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皮影戲、弄線獅等傳統木偶劇種,有著千年的流傳。2006年,木偶戲也經國務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易的舞臺架子在空地一搭,簡單的燈光和布簾一佈置,莆仙木偶戲就便開始,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幕後木偶戲演唱藝人的說唱和提線操縱,還得配上幾位樂師,一人掌鼓,一人掌鑼,一人掌“嗩吶”或“笛管”,再有一人拉”二胡“,這便使得臺前木偶動作惟妙惟肖,和著悠揚的曲調,將莆仙木偶戲演繹得淋漓盡致。

今年已47歲的許淑陽是莆田神眾木偶戲的負責人,因為對民族音樂的熱情和多彩文化的喜愛,許淑陽從事木偶行業已有十餘年頭,當初的她選擇木偶戲演繹的學習不僅是因為興趣愛好,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在其師傅的帶領下,許淑陽對於莆仙木偶戲的熱愛更加的深厚,在2013年1月組建了莆田市神眾木偶劇團,該劇團至今已有莆仙成員11人,平均年齡60歲。

在2017年12月,由福建省文聯、廈門市文聯、福建省民協主辦,廈門市民協承辦舉辦的福建省“民間木偶戲展演大賽”中,該團憑藉提線木偶戲《財丁貴》榮獲銅獎。

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許淑陽演繹現場

據瞭解,目前莆田的木偶戲劇團數目約有上百餘個,其規模大小均不相同,多則十餘人,少則四五人,但其主要都分佈在莆田各鄉鎮村莊,各隊伍的平均年齡也不相等,均在55歲左右。

這次剛從泉州學習回來不久的許淑陽準備加強隊伍的藝術修養學習,同時,還將對劇團的設備和技藝進行提升,她希望,將來能夠通過自己的演繹讓木偶戲吸引更多人的喜歡,也希望能夠通過更多木偶戲團的共同努力讓莆仙木偶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和重視。

“幹這一行也很辛苦,收入也一般,同時藝人年紀越來越大,學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再就是人們也都不愛看木偶戲了。”今早四點就演出的許淑陽說,目前很擔心我們這門技藝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丟失,她曾希望能夠找到年輕人肯吃苦願意學習的進行傳授,但是現在人人都要去滿足生活的需求,很少有年輕人對其有興趣能夠來學習傳承。木偶戲是莆田古文化的一種,還是希望能繼承下去。

目前,莆仙木偶戲通常會因為宮廟裡的菩薩生日,尋常人家的祝壽、新屋封頂、結婚、孩子出月、考大學等等一些情況進行演繹。再就是,一些人家遇事不順,主人在神明前口諭許願,求神明保佑,逢凶化吉,他日定演出柴頭仔戲多少場。事後,主人必定對神明講誠信,邀請木偶戲前來還願,如數演出以娛神娛人,皆大歡喜。

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莆田市神眾木偶戲團樂師

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莆田市神眾木偶戲團樂師

莆仙木偶戲——探訪民間劇團非遺文化零距離

莆田市神眾木偶戲團樂師


手記

莆仙木偶戲雖在民間還分散著各類劇團,但對於其中的文化保護和藝術提升還需要更大的社會力量支持,在平常的生活演繹中難以保證原汁原味的莆仙木偶戲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了味,也難免會受到社會的影響而消弱了其藝術精華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