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艱難的生活永無止境,但因此,生長也無止境。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生活中就有這麼一類人。本身沒啥思想,不喜歡動腦思考。又十分懶散,做事喜歡找規律走捷徑,以為自己無腦的按照別人設計的條條框框去做,就可以踏上人生的巔峰。他們就愛做的事就是下載各種名著電子書,可從來不讀;轉發健身教程,但從來不鍛鍊;分享勵志雞湯,可光感動卻沒行動... ...這些人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客觀的觀點,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安慰性質的認同。雞湯作者正好利用了這種人急於“速成”、“走向成功”、“得到幸福”的心態就開始一邊摳腳一邊胡編亂造燉雞湯。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兩個人之間,合適的,就是互相修繕對方的人生。不合適的,就是互相打劫對方的人生。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錢不是一個壞東西,糟糕的是如果你把它當做幸福的交換條件,美色不是一個壞東西,可怕的是你把它當做一種商品來出賣。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你愛一張臉和你愛一張卡,誰比誰高尚?還是說更高級的愛應該是愛一個人的內在?無論怎樣選擇,至少對方身上有可以愛的資本,也許不符合你的價值觀,可你又有什麼權利去否定別人的選擇標準?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人人都想追求心有靈犀、心心相印的愛情,殊不知這樣的愛情是要經過長期的磨合和經營才能達到的,當兩人都長期地向對方述情,並與對方共情,經歷一定的時間後,兩人感知對方的感覺就像自己的一樣容易,對方的心情和自己的心情就像是一個人的一樣時,心有靈犀就產生了,兩人也就真正地“合二為一”了,而不是通過不斷地尋找和頻繁地換戀人來找到的。述情的第一個基本功,就是說話要客觀,說出來的話基本都要是事實,而不是用“從來、總是”等詞來以偏賅全,這樣容易引起雙方的分歧,或引起對方的不滿,進而使矛盾升級。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一些生命中最重大的轉折總是偷偷找上門來。那個你想要每天早晨都在他/她身邊醒來,直到老死的人,你什麼時候才會遇到?你無從知曉。我們中的很多人在被荷爾蒙掌控,墜入愛河的時候,對另一半的瞭解其實很少。我們是否能高效地確定一段關係是否真摯——也就是這次戀愛是否是“認真的”——是這段關係能不能成功的關鍵之一。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不管是微博、微信還是其他社會化媒體,不管是陌生人所說還是朋友所言,我通常要對信息進行收集、篩選、整理、分析,然後得出結論,所以當別人很恐慌很震驚地告訴我某件事情時,我通常不會受到感染,當然恪於面子等,我很多時候也並不做那個說皇帝沒穿新衣的小孩,指出問題,有時候並不受歡迎,因為謠言有謠言的用處,面對理智的人們,恐慌營銷沒有市場。然而我仍想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分享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我想,這可能會讓願意學習的人掌握這種技能,讓自己更聰明更美好地生活。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人越是怕丟人,就越是在乎別人的看法。越是在乎別人的看法,就越是會忽略自己的感受。越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就越是像木偶一樣拼命活給別人看。最後,一步一步將真實的自我囚禁在了深深的黑暗裡。丟失自我,是我們找不到快樂和幸福的根源,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長得好看讀書多,那叫錦上添花,長得醜讀書多,那叫查缺補漏好嗎。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餘華: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青魚》(杜克司奈斯)、《在流放地》(卡夫卡)、《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南方》(博爾赫斯)、《傻瓜吉姆佩爾》(辛格)、《孔乙己》(魯迅)、《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河的第三條岸》(羅薩)、《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鳥》(布魯諾·舒爾茨)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愛情開始時都差不多。但當兩個人平淡到左手牽右手時,是加班擠地鐵還房貸然後給他農村父母寄錢假期在屋裡大眼瞪小眼,還是開小車朝九晚五住大房子週末採購裝點自己的小家出國旅遊,區別就非常大了。

把人對你的好當飯吃,你該吃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