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傅嘏是司馬氏的死黨。

不過,傅嘏雖然是司馬昭的死黨,這時也跟司馬昭一樣,對曹髦也沒有什麼警覺。是另一個人看穿了曹髦的把戲,或者說是揭穿了曹髦的陰謀。這個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鐘會。他看到曹髦對司馬昭居心不良,就跟傅嘏商量,如何對付曹髦。

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兩人商量後,決定馬上向曹髦寫一份報告,說司馬昭必須回到京城。然後也不等曹髦批示,司馬昭和傅嘏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地回到洛水南岸的軍事基地。這一強硬的措施,使得司馬昭安然度過了他政治生涯,甚至是生命中最脆弱的時刻。曹髦這時才發現這一招居然不靈,只得關起門來長嘆一聲:中興之主不容易做啊。他這才知道,智商高是一件好事,但光有高智商,沒有雄厚的實力,這個高智商也不能化為生產力,不能幫你做出什麼成績來。他現在有一個好腦袋,又是全國第一把手——可這個第一把手卻只是名義上的,手中沒有槍桿子,就什麼也做不成。

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面對司馬昭的大軍,他沒有辦法,只得又走進現實,按司馬昭的意圖下了個詔書,封司馬昭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軍事、錄尚書事,然後還給他一個特權:劍履上殿。但司馬昭卻把這個特權勾掉了——他老爸和老哥都曾“固辭”過一些特權,因此他也學學,反正向老爸老哥學習是不會錯的。這種毫無意義的特權也貪,就說明沒有大政治家的智慧。

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司馬昭就這樣把他哥哥留下的權力死死地抓到了手上,沒有漏出一點一滴。他能在這樣的時期握住大權,跟他個人處理突發事件的果敢有關,但更是他父兄兩人多年經營的結果。特別是他的老爸,多年來,幫魏國打東吳、打諸葛亮,又滅公孫淵,為曹家立下豐功偉績的同時,也為自己培養了很多死黨,這些死黨現在都已成為魏國的各級領導幹部,只要司馬氏的首席人物一召喚,他們馬上就出來呼應。否則,司馬昭是不能在這個非常時期接好班的。

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到了第二年,曹髦改元——他現在除了這個權力之外,大概也沒別的權力了,這次改元為甘露。魏國的日曆就跟著變成甘露元年。當然,曹髦還可以很自由地跟那些學者進行一番辯論。而他也有幾個鐵桿聊友:中護軍司馬望、侍中王沈、散騎常侍裴秀、黃門侍郎鍾會。這些聊友一般都跟他聊得很投入,但一看這份聊友的名單,就知道這幾個傢伙大多都是司馬氏集團的骨幹分子。比如那個司馬望,本身就是司馬氏集團裡的人,鍾會曾為司馬昭出主意對付過曹髦。而曹髦居然把這幾個人當朋友,最後不失敗那天下就沒有失敗這個現象了。

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司馬昭到了這個時候,內心裡已經徹底不把曹家放在眼裡了——以前他的老爸和老哥只是把現任曹家的當權者玩一玩,還不敢把整個曹氏家族踩在腳底,做什麼事還有點兒顧忌,現在司馬昭已經沒有這個顧忌了。

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他這個心態的轉變在於曹髦賞給他的幾件東西,他都一一笑納,連謝一聲都不講出口。這幾件東西就是:龍袍、皇冠,以及一對赤色長靴。這幾樣東西可不是一般的流行衣服,而是皇帝專用的制服。司馬昭如果心裡沒有別的想法,他絕對不敢要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一手遮天的權力,誰敢穿上這些東西。曹髦這個自以為聰明的憤青皇帝,在上一次奪權失敗之後,突然覺得原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情節的發展並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心裡有些害怕。心裡一害怕,就更想不出什麼招兒來,又怕對方突然發飆,要對他不利,想來想去,只有使用提拔這個唯一的手段了,希望通過提拔,讓司馬昭對他有一些好感。

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這一年八月二十六日,曹髦又下了一道任命書:司馬昭加號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黃鉞。這還不夠,又把司馬昭的兩個死黨也一起提拔:以太尉司馬孚為太傅,以司徒高柔為太尉。曹髦這時一定覺得他這個皇帝當得實在太窩囊了,其他命令全部發不出,只有任命司馬昭的詔書才有效。

這一年內的兩次加封,使司馬昭有了五個特權,離當時曹操當年的“九錫”只差四樣了。不過,相比較而言,曹操身上的霸氣大得多了,他這個“九錫”是一步到位,而司馬昭卻要分幾步走。司馬昭在這一點上,也繼承了他老爸的謹慎態度,一邊滿臉橫肉地揮舞著權力大棒,一邊還兩眼骨碌地看看人家的反應,採用的是蠶食的辦法。

歷史上的司馬昭和曹髦的爭鬥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司馬昭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現在雖然是魏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權力大得可叫皇帝下臺。但他只是從他的哥哥手裡接過權力,並不像曹操那樣,是靠打拼出來的,把漢獻帝控制在手裡,明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所有的部下都知道皇帝是他手裡的一個招牌,而且這個招牌只用來對付敵人,而不用來嚇唬內部政敵。曹髦卻是魏國的皇帝,吳蜀從不把他當一回事,但魏國裡面有的是曹家的舊臣,這些舊臣時時都在反對司馬昭。司馬懿還活著時,都還有人敢於跟他唱對臺戲。司馬師被反對派害得差點當場死掉。所以,司馬昭只能耐心地一步步來,不敢太刺激反對黨,而是不斷地試探著他認為的那些異己分子,然後分期分批一個一個地揪出來。這一試,果然就把其中的一個異己分子試了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