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書法歷史中,二王人人皆知,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卻還是陌生了些。

那麼,對於二王,今天咱就一起說道說道。何為“二王”?後人將東晉大書法家 王羲之 和 王獻之 父子, 並稱 為“ 二王 ”。

王羲之(公元303-36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他出身於書法世家,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

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的故事來激勵自己。

他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曆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

王羲之行草賞析

“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王獻之(公元344-386),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大令,是王羲之的第七子。

“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

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鉅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王獻之行草賞析

“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二王”的書法有多高雅,看完這些傳世名作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