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承認過楚國的王位嗎?

古井無波123


周天子從來都沒有承認過楚國的王號,不僅楚國的王號沒有承認,其它六國的王號周天子也沒有承認。在周天子眼中,楚國是子爵,越國是子爵,吳國還是子爵,他們都不是王國,只是一個子國;秦國是伯爵、齊國是侯爵、燕國是侯爵、韓、趙、魏三國也是侯爵,他們都不是王國。只有天子之國才能稱王,其它的國家稱王都屬於僭越行為。

周武王伐商之時,楚人部落派了數百勇士追隨武王進行伐商大業,周朝建立後封楚為子爵,領地在丹陽方圓五十里。之所以封楚國為子爵,是因為楚人派出的人數較少,功勞不大,同時楚人的地盤不在中原,而在南蠻之地,故封的爵位最低。楚人對於子爵很不滿意,楚國國君翻山越嶺去朝拜周天子,結果因為爵位低,被排在最後面給大家端茶倒水,連見天子一面都難。另外王室根據爵位高低賞賜諸侯,楚國因為爵位低,得到的賞賜也十分少,這讓楚國更不滿意。

楚國雖然名義上只有五十里的領地,但是當時南中國開發程度低,故楚人不斷的擴大地盤,兼併了不少小國或者部落,漸漸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楚國數次要求周王室提高楚國的爵位,但是周王室都置之不理,最終強大的楚國僭越稱王,也不再朝貢周天子,有了不服周的傳統。周昭王見楚國強大了,害怕楚人進一步強大會威脅到王室安全,於是以楚國不給王室進貢茅草為由,親率天子六軍伐楚。周昭王伐楚的具體過程不知道,但是周王室全軍覆沒,周昭王沉船而死;數百年後,強大的齊國聯合諸侯伐楚,齊國丞相管仲找的伐楚理由就是楚國害死了周天子!

春秋戰國時代,周王室式微,各國開始相互兼併,楚國甚至想直接攻滅周王室做楚天子。當然楚國的王號其它諸侯也不承認,但是諸侯們承認楚國的實力,要打敗楚國還得聯合多個諸侯才能出戰。到了戰國時代,各國都開始僭越稱王,最先是魏國稱王、接著齊國稱王,這樣天下就有周、楚、魏、齊四個王國。周天子當然不會承認這些王,於是諸侯們想出一個相互承認對方為王的對策,徐州相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所以戰國中後期,各國都承認對方為王國,當然周天子也是王國!


大秦鐵鷹劍士


不僅周天子不承認楚國國君“王”的稱號,是整個周朝分封體系內的諸侯國,都不承認。而且是不管這些諸侯是強是弱,都一致的從心裡瞧不起楚國,鄙視楚國。所以,常稱他們楚子、楚蠻、蠻子等……



這種鄙視直到秦末還存在,當時的項羽和他的楚軍,還在被其他諸侯笑稱楚蠻,“沐猴而冠”……

其實,楚國一直是遊離於周朝的分封體系的,因為楚國從西周開始就很強大,一直是周的心腹大患。而周在分封時,又刻意壓低楚的國際地位,在公侯伯子幾等爵位中,楚國被封為“子”,連陳蔡宋鄭曹等的中原小國,也都不是侯爵就是伯爵。這樣不公的待遇,讓國力強大的楚國很受傷。就像孫悟空被封了個弼馬溫一樣……



如果接受周的分封,豈不是自己連中原小國都可以瞧不起自己,這不就在羞辱自己,自損國格嗎?事實也的確如此,楚國確實經常遭中原諸侯冷嘲熱諷。

既然周天子不給自己封“大官”,那楚國乾脆自己給自己加個“王”。楚武王在攻打隨國後,本想借隨國之口,讓周天子給他個好爵位。結果周朝當局不給予理會。於是,楚武王乾脆自己稱王了。



而且,楚國不僅稱王了,還模仿周朝,在楚國內部也搞分封。因此,楚國雖然從春秋到戰國都是疆域最為遼闊的諸侯。但楚國在和中原大國對抗時,卻很難發揮出大的優勢。這個分封制算是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這些歷史要讀


題主這個問題有普遍意義。我說幾句。

一、任何一個周天子,從未承認任何一國君為王。在周禮的制度下,王就是天子,天子無二人之說。周代諸侯稱王最早的為徐偃王。這個偃王的本意就是私底下的王,是見不得陽光的王。儘管這樣周穆王知道後,日行千里返回征討徐偃王。那以後無人敢稱王。

二、楚國稱王問題,是情緒化反抗。周初封楚、吳等皆為子爵,在五等爵位中列第四位。楚、吳等非常不滿。楚子僭越封自己三個兒子為王,引發天子大怒,南巡討伐。召王溺水而亡。繼而多次伐楚,被迫撤銷。楚、吳二國最不滿天子的原因是爵位太低。楚人祖先曾是周人祖先的老師,自恃輩分高,卻被封子爵;吳子初祖本為伯父輩,卻被封子爵,更是不滿。楚、吳帶動自稱王。

《左傳》擱筆到前468年,始終稱兩國為子。整個春秋時期,周天子未承認任何一國君為王。異姓國先後稱王,都是自稱。周天子封春秋霸主也只是"伯"而已。

三、進入戰國,周天子連一般諸侯都不如,異姓諸侯紛紛稱王,也無須經天子批准。但是姬姓諸侯仍很少稱王。最鐵桿的魯國至亡末稱王。燕國稱王很晚。

四、總之,周天子在位,不論強弱,都沒有封過任何一個王。田齊和秦最早聯合稱帝,不久也取消,壓力太大。春秋末到戰國,一切王都是自封的,根本不需要天子封。周天子已經成為乞丐,借糧、借車、借天子殯葬費。連傀儡都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