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序言

中國的書畫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韻味。“書畫同源”——揮灑筆墨於尺幅,抒發人生感悟,展現心中至善至美的世界。

中國繪畫,崇尚“師法自然”,追求“氣韻生動”,講究“畫中有詩”。人間物象,躍然絹素;山川自然,盡收咫尺;筆墨出神,畫中有情。

中國書法,法起於點劃用筆,形工於單字結體,氣聚於篇章經營,神出於氣韻變化。

山西博物院藏數千件歷代書畫,從中遴選出的元、明、清三代佳作,雖屬吉光片羽,卻也大致可尋數百年中國書畫的發展脈絡。“遺風餘思,被於來者。”線條與色彩之間,須用您的心去品味。

第一單元

繪畫

中國繪畫藝術源遠流長,經漢、魏、六朝發展,成熟於唐宋。宋、元時期,文人畫蔚成主流,注重抒情,追求詩意。

元代的文人畫,以水墨畫居多,花鳥、古木竹石、梅蘭等題材流行。王淵的花鳥和顧安的竹石,清潤淡雅,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

明、清兩朝摹古出新,流派眾多,個性鮮明。幾件無款山水畫反映了明代早期不同的繪畫風格;謝時臣、宋旭、王綦皆名重當時。清初四王及其傳派為畫壇主流;八大、“八怪”張揚的個性,被世人推崇。

近代以來,海派畫家大膽革新,開一代新風。任頤、吳昌碩的畫風,對我國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顧安 風竹圖軸 元 紙本 墨筆 錢自在先生捐獻 縱106釐米,橫33.5釐米

顧安(1289—約1365),字定之,號迂訥居士,江蘇蘇州人,工寫行草,擅畫墨竹,尤喜畫風竹新篁,傳世作品較少。

此圖繪嫩竹兩竿,前後交錯,偃仰扶疏。款“迂訥老人顧定之為止善寫於綠波軒”。鈐“顧定之印”、“迂訥老人”兩方白文印。另有張紳、道衍(姚廣孝)、俞貞木等九家題記。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王淵 桃竹錦雞圖軸 元至正三年(1343)絹本 墨筆

縱162.5釐米,橫133釐米

王淵,生卒年不詳,字若水,號澹軒,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人物,尤精於水墨花鳥竹石,曾得趙孟頫親授。

圖中繪有湖石、溪流、山桃、翠竹,錦雞、山雀,動靜結合,頗具情趣。隸書款“至正三年冬臘月,錢塘王淵若水為仲華良友畫桃竹錦雞圖”。此畫作於至正三年(1343),是畫家現存創作年代最早的作品。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王雲 西園雅集圖軸 清 絹本 設色 縱181釐米,橫52釐米

王雲(1652—?),字漢藻、雯庵,號清痴、竹裡,江蘇高郵人。擅畫人物、樓臺,近似仇英,康熙時馳名江淮。亦作寫意山水,得沈周遺意。

此圖以歷史故事為題材,寫蘇東坡、蔡天培、李瑞淑、王晉卿、蘇子由、鄭靖老、秦少游、李伯時等在西園詩文會友的故事。右下鈐“王雲之印”、“漢藻”兩方印。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王鑑 仿北苑山水軸 清順治十七年(1660)紙本 墨筆

縱169釐米,橫56.5釐米

王鑑(1598—1677),字圓照,號湘碧等,江蘇太倉人。善畫山水,與王時敏、王翬、王原祁並稱為清初“四王”,著有《染香廬畫跋》。

圖繪高山飛瀑,林舍掩映,題款“庚子秋仿北苑筆意,王鑑”,鈐“王鑑之印”。畫幅下方鈐有兩方收藏印“意天巢書畫金石記”、“沈氏珍藏”。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鄭燮 蘭竹石圖橫幅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紙本 墨筆

縱112釐米,橫195釐米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工詩詞書法,以篆隸參合行楷,自稱“六分半書”。擅畫蘭竹,以書入畫,清瘦挺勁,為“揚州八怪”之一。

此圖為鄭板橋晚年所作,以書法用筆繪蘭竹,墨色濃淡相托,畫面疏密有致。款署“乾隆壬午板橋老人鄭燮”。鈐“鄭燮之印”、“爽鳩氏之官”兩印。

第二單元

書法

中國象形文字定型,書法也隨之產生。從殷商甲骨、金文大篆,到秦碣漢碑,書體不斷蛻變,書法不斷完善。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飄然獨立,文人士大夫孜孜以求,蔚成風氣。南帖北版,殊途同歸,至唐代達於極盛。千百年來,書法藝術紮根於文人的素質學養之中,研習傳承,名家輩出。

《章草釋經卷》展示出唐代書法的藝術風貌。從明初宋克到中期祝允明、文徵明,至晚期董其昌、張瑞圖,引領有明一代書風。清初王鐸、傅山的作品個性強烈,筆法奇倔;沈荃、吳雯為帖學大家;王澍、黃慎、鄭燮、劉墉等人的作品,體現了清代各種書體的面貌;清代晚期碑學大盛,伊秉綬、包世臣、何紹基、吳昌碩等人宗法北碑,真、草、隸、篆諸體各呈新意。所有這些珍品,給我們留下了書法繼承和創新的寶貴經驗。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戚繼光 行書《送李小山歸蓬萊詩》軸 明隆慶四年(1570)絹本 縱139釐米,橫91釐米

戚繼光(1527—1588),字元敬,安徽定遠人。抗倭名將,諡武毅,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傳世。其書法受黃庭堅影響。

此軸書

“蚤年結社蓬萊下,塞上重逢各二毛。天與龍蛇開筆陣,地分貔虎愧戎韜。郊原酒盡雨聲細,島嶼人歸海氣高。叢桂芳時應入越,扁舟隨處任君豪。”

款“隆慶庚午夏六月孟諸子戚繼光書於薊東之運甓齋。”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徐渭 草書詠月詞軸 明 紙本 縱208釐米,橫79釐米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田水月、青藤老人等,浙江紹興人。擅長寫意花鳥,兼作山水、人物。工書法,學米芾,行草縱逸飛動,人稱書中“散聖”。

此軸書《詠月詞》

“冰輪掛處,有千尋丹桂,七寶層樓。正直一天鋪霽,萬里橫秋。井捂岸柳,伴砧聲一葉西流。當此際,徵人戍婦,何人不動離愁。問甚嫦娥靈藥,夜夜對青天碧海,應悔曾偷。且喜畢離雨順,暈少風柔。陰陽燮理,問道傍不喘吳牛。影裡山河大地,萬年長印金甌。”

鈐“青藤道士”、“湘管齋”兩印。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傅山 草書讀宋南渡後諸史傳軸 清 絹本 縱119.5釐米,橫46.5釐米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別號很多,山西陽曲人。清代著名學者和書畫家,著有《霜紅龕集》。其書法真、纂、隸、草無不擅長。傳世作品以草書為多。

草書

“讀宋南渡後諸史傳,真所謂箭頭不快,努折箭杆。細繹李伯紀,何其不似南人用心也。鞠恭(躬)盡瘁,武侯後僅見。”

款“山,己酉寒日偶書”,鈐“傅山之印”。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祁寯藻 行書軸 清 綾本 縱128釐米,橫64.5釐米

祁寯藻(1793—1866),字叔穎,號實甫、春圃,山西壽陽人。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帝師,工詩文、善書法,師承二王,出柳公權、黃庭堅,深厚遒健,自成一格。

此軸書

“時任西京留臺,廨舍東新開小園,無亭榭。乃構木插竹,多種酴醿、寶相及牽牛諸延蔓之物,使蒙幕其上,如棟宇狀,名曰‘花庵’。”

款“淳甫祁寯藻書”,鈐“寯藻私印”、“字叔穎號淳甫”兩印。

山西博物院拿出了壓箱底的書畫精品

▲王澍 篆書格言軸 清雍正十一年(1733) 紙本 羅靜宜先生捐獻 縱109釐米,橫58釐米

王澍(1668—1743),字若林、恭壽,號虛舟,江蘇金壇人。工書法篆刻,以尤擅篆書,遠取李斯,近法李陽冰,是清代以篆書名世的第一位書家。

此軸取法唐代李陽冰玉箸篆法,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款“癸丑三月二十四日書,琅琊王澍。”鈐“王澍印”、“恭壽”。

溫馨提示:

展覽:翰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書畫精品展

展覽時間:2018年8月25日起(展期為三個月,9:00-17:00,16:00停止入館,週一閉館)

展出地點:山西博物院(四層書畫廳)

觀眾憑二代身份證到東門自助領票處領取門票進館參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