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新婚不可或缺的“壓箱底”

現在說“壓箱底”,一般說的是長期不用棄之可惜的物件,放在最不起眼的位置儲藏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無用、無趣!

但在古人的語境裡,談起“壓箱底”,古人新郎官對“壓箱底”的期待,不亞於嫌棄新娘蓋頭的興奮!


古人新婚不可或缺的“壓箱底”

“壓箱底”最早的含義是與女孩出嫁時,母親贈予的特殊陪嫁品有關,就是繪於不同材質上的春宮圖畫,以便在洞房花燭夜作自己的性啟蒙“教材”。平時把它放在箱底以辟邪,等到女兒出嫁前,母親把“壓箱底”取出來,讓她體會“夫妻之道”。


古人新婚不可或缺的“壓箱底”

東漢張衡的《同聲歌》描寫了女性在洞房花燭夜時的經歷與心情。其中寫道:“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其中提到的“列圖”,即指鋪在枕蓆之間的春宮畫,展示各種性愛的姿勢,以便新婚夫妻,尤其是女性參觀學習。春宮畫是以性愛活動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不僅繪以性愛過程,有些還描繪了房事前後的情景,如男女之間嬉笑、調情、愛撫和親吻等性行為。除了給人借鑑之外,還有助情的作用。


春宮圖有許多衍生形式,如專門表現男女歡愛情狀的小雕像,以石、玉等質料製成,普通人家用的一般以陶瓷製作,或做成桃子、蘋果、梨等水果形狀,或做成小船、魚或娃娃形狀。皆由上下兩半組成,上半為蓋,揭去蓋則可見內有男女二人。這些都是古時“壓箱底”的物件。女兒臨出嫁,母親往往秘授給她,因常被隱秘地藏在新娘嫁妝的箱底而得名,用意則在性愛的啟蒙教育,還兼有祈子和辟邪之意。還有不少春宮圖繡在香囊、香袋或荷包上面。


《紅樓夢》中寫道,丫環傻大姐在大觀園假山上撿到“兩個妖精打架”的香囊就屬此類。因為古代傳統文化認為,閨閣之樂極其隱私,不足為外人道,否則便傷風敗俗,未出嫁的女子更不宜觀看。所以這些東西雖普遍流傳,卻總是秘不可宣,以至於丫環撿到一個繡春囊竟引發軒然大波,造成賈府主子抄檢大觀園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