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結婚爲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時富貴人家兒女定親之前,一般都會暗中派人到對方家的門前看看其門第是否與己相似。“門當戶對”由此演化成男女婚配的客觀條件。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中國古代是講究社會地位和等級的社會,在婚姻當中同樣講究門第,要求門當戶對。門第觀念最為突出的時期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自魏文帝設立九品中正制後,逐漸形成了門閥制度。門閥士族憑藉門資“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局面。高門第的世家大族為了保護自己的勢力,維持自己的地位,竭力壓制寒門,禁止與寒門之家通婚。如有高門士族和寒門通婚,相同門第的士族會認為是奇恥大辱。南朝齊的士族王源把女兒嫁給了寒門的滿璋之的兒子,結果引起了軒然大波,惹得沈約上書皇帝彈劾他,說:“王(源)滿(璋之)聯姻······雖自己作,蔑祖辱親······請以見事免(王)源所居官,禁錮終身。”北魏文成帝曾下詔:“皇族、師傅、百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與百工、伎巧、卑姓為婚,犯者加罪。”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人結婚講求門當戶對是有其道理的。因為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對接,正如《新結婚時代》中所說“你嫁給了他,就等於嫁給了他全部的社會關係;他娶了你,就等於娶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社會關係、你的父母。”再者,在門當戶對的情況下,兩個人地位平等,有利於雙方的對話,不會讓人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而產生自卑感和心理壓力,這有利於家庭的和諧。如果門不當戶不對,那麼雙方文化素養、價值觀念、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為人處世的方式就有可能相差很大,在一起時很容易不能理解對方,一個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另一個人看來卻成了不可理喻的,從而影響夫妻間的交流,之後可能因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導致感情破裂。再如雙方的經濟條件的差異較大,那麼消費的觀念就可能很不一樣。如此一來,兩方的矛盾就會很多。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現在的婚姻如果再講究門當戶對,很多人會不屑一顧,特別是一些年輕人會認為這是封建遺毒而嗤之以鼻。門當戶對的觀念也因此受到人們的詬病。因為現實當中很多在別人看來很門當戶對的婚姻實際上卻並不幸福,也存在著矛盾,也會破裂;而有些並不那麼門當戶對的婚姻在經過相互的理解溝通之後也過得很幸福。由此可見,門當戶對並不是婚姻幸福、家庭和諧的必要條件。事實上,無論是哪一種家庭組合,夫妻之間都會存在差異和溝通上的障礙。對於婚姻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和忍讓。婚姻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與門當戶對無關,只和當事人相關。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古人結婚為何講究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是農業文明時期的產物,是世俗的產物,說得俗一點兒就是一種權衡、一種交易,往往會扼殺人最自然的“愛”的本能。婚姻不再講究門當戶對,是社會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