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下旨營救的太監,他卻無故果斷處宰,事後慈禧拍手叫好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手下紅得發紫的一個權監,慈禧派其到山東區差辦,卻被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濟南處死,據說在處死前慈禧又下旨營救,但丁寶楨竟然抗旨宰殺。到底是安德海罪該萬死,還是丁寶楨吃了熊心豹子膽,還是另有陰謀?

安德海,直隸南皮人。童年人宮,充內廷太監,人稱小安子。安德海聰明伶俐,為人狡獪。據說他“藝術精巧,知書能文”,“能講讀《論》《孟》諸經”,且能察言觀色,善於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歡”。咸豐帝逃離北京時,他也隨成豐帝到了熱河。辛酉政變中,安德海在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訴之間往來走,傳遞信息,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後來升為總管太監。

慈禧太后下旨營救的太監,他卻無故果斷處宰,事後慈禧拍手叫好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喜歡京戲,愛穿戲裝,安德海鼓動慈禧太后大興土木建造戲園,精雕細刻,窮極工巧。著名京劇演員都要輪流進宮演出。安德海在操辦這些演戲排戲活動過程中,乘機攫財。

安德海得寵於慈禧太后後,目中無人,甚至對小皇帝都十分傲慢,事事掣肘,因此欲除之而後快的首先是同治帝;其次是恭親王奕近。安得海屢進讒言,說奕訴的壞話,挑撥慈禧太后與奕訴的關係,使慈禧太后削掉了奕訴的議政王職。有一次,奕訴請見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正與安德海談話,推辭不見,奕訴大怒,回來以後對親屬說“不殺安德海,不足以對祖宗、振朝綱。”

慈禧太后下旨營救的太監,他卻無故果斷處宰,事後慈禧拍手叫好

安德海

想除掉安德海的人還有東宮慈安太后。兩宮皇太后之間一直貌合神離。同治帝雖為慈禧太后親生,卻與慈安太后的關係更為密切,慈禧太后對此深為不滿。同時,隨著慈禧太后羽翼漸豐,她開始不能容忍任何人分享其權力,慈安太后越來越成為她權力道路上的絆腳石。慈安太后雖然懦弱,但也在意她正宮皇太后的尊嚴和地位。此外,安德海依仗慈禧太后的勢力,目中無人,對王公大臣也不尊敬,因此好多大臣都對安德海恨得牙根癢癢,只是一直沒有機會。

慈禧太后下旨營救的太監,他卻無故果斷處宰,事後慈禧拍手叫好

同治帝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同治八年(1869)七月初,慈禧太后安排安德海到廣東去為同治帝置辦大婚所用的龍衣。慈禧太后將此事告知同治帝,同治帝表面上不敢違抗,但卻密詔山東巡撫丁寶楨做好誅殺安德海的準備。安德海出京南下途經山東,一路大肆張揚,招納權賄,無人敢觸之。船到山東境內後,地方官上報巡撫丁寶楨。據德州知州趙新稟稱,七月間有安姓太監,乘坐太平船二隻聲勢煊赫,自稱奉旨差遭織辦龍衣,船上有日形三足鳥旗一面,船旁有龍鳳旗幟,帶有男女多人,並有女樂,品竹調絲,兩岸觀者如堵。丁寶楨知道這就是安德海,並立即將此情形密奏同治帝。

接到丁寶楨的密摺,同治帝立即表示:“此曹如此,該殺之至!”同時,藉口母后養病,不宜打擾,未將奏摺呈遞慈禧太后閱視,只與慈安太后、奕訴緊急密商,得到了他們的堅決支持。同治帝於是立即密諭丁寶楨:“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丁寶楨於是命令東昌府知府程繩武跟蹤安德海。程繩武緊追不捨,在後面跟蹤三天,沒敢採取行動。丁寶楨又命令總兵王正起率兵追趕到泰安,捉住安德海。

慈禧太后下旨營救的太監,他卻無故果斷處宰,事後慈禧拍手叫好

宰殺安德海

生性廉潔剛烈的丁寶楨以清宮祖訓“太監不得私自離京”為由,申斥安德海說:

其一,大清祖制不準宦官與外人交結,你為何出宮?

其二,你膽大妄為,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靡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

其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你為何沒有傳牌?

其四,龍風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

其五,你一個太監,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統。

慈禧太后下旨營救的太監,他卻無故果斷處宰,事後慈禧拍手叫好

丁寶楨雕塑

雖然在此時慈禧太后發來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但丁寶楨果斷地決定“前門接旨,後門斬首”,將安德海拉到西門外丁字街斬首,並暴屍三天。據說安德海是個假太監,一直與慈禧太后有染。按理說丁寶楨抗旨宰殺慈禧寵監,慈禧必當加罪於他。可是丁寶楨硬是拿上面的5條理由生硬的將慈禧的嘴巴給堵上了。不僅沒有怪罪,慈禧還只能附和著叫“殺得好”,並讓他繼續在山東巡撫的職務上任職,7年後還升職做了四川總督。由於丁寶楨為人剛正不阿,清廉為官,政績顯赫,慈禧太后還給他賜了“國之寶楨”四字字,對他的為官表現大加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