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下旨营救的太监,他却无故果断处宰,事后慈禧拍手叫好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手下红得发紫的一个权监,慈禧派其到山东区差办,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处死,据说在处死前慈禧又下旨营救,但丁宝桢竟然抗旨宰杀。到底是安德海罪该万死,还是丁宝桢吃了熊心豹子胆,还是另有阴谋?

安德海,直隶南皮人。童年人宫,充内廷太监,人称小安子。安德海聪明伶俐,为人狡狯。据说他“艺术精巧,知书能文”,“能讲读《论》《孟》诸经”,且能察言观色,善于逢迎,“以柔媚得太后欢”。咸丰帝逃离北京时,他也随成丰帝到了热河。辛酉政变中,安德海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诉之间往来走,传递信息,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后来升为总管太监。

慈禧太后下旨营救的太监,他却无故果断处宰,事后慈禧拍手叫好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喜欢京戏,爱穿戏装,安德海鼓动慈禧太后大兴土木建造戏园,精雕细刻,穷极工巧。著名京剧演员都要轮流进宫演出。安德海在操办这些演戏排戏活动过程中,乘机攫财。

安德海得宠于慈禧太后后,目中无人,甚至对小皇帝都十分傲慢,事事掣肘,因此欲除之而后快的首先是同治帝;其次是恭亲王奕近。安得海屡进谗言,说奕诉的坏话,挑拨慈禧太后与奕诉的关系,使慈禧太后削掉了奕诉的议政王职。有一次,奕诉请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正与安德海谈话,推辞不见,奕诉大怒,回来以后对亲属说“不杀安德海,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

慈禧太后下旨营救的太监,他却无故果断处宰,事后慈禧拍手叫好

安德海

想除掉安德海的人还有东宫慈安太后。两宫皇太后之间一直貌合神离。同治帝虽为慈禧太后亲生,却与慈安太后的关系更为密切,慈禧太后对此深为不满。同时,随着慈禧太后羽翼渐丰,她开始不能容忍任何人分享其权力,慈安太后越来越成为她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慈安太后虽然懦弱,但也在意她正宫皇太后的尊严和地位。此外,安德海依仗慈禧太后的势力,目中无人,对王公大臣也不尊敬,因此好多大臣都对安德海恨得牙根痒痒,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慈禧太后下旨营救的太监,他却无故果断处宰,事后慈禧拍手叫好

同治帝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同治八年(1869)七月初,慈禧太后安排安德海到广东去为同治帝置办大婚所用的龙衣。慈禧太后将此事告知同治帝,同治帝表面上不敢违抗,但却密诏山东巡抚丁宝桢做好诛杀安德海的准备。安德海出京南下途经山东,一路大肆张扬,招纳权贿,无人敢触之。船到山东境内后,地方官上报巡抚丁宝桢。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七月间有安姓太监,乘坐太平船二只声势煊赫,自称奉旨差遭织办龙衣,船上有日形三足鸟旗一面,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两岸观者如堵。丁宝桢知道这就是安德海,并立即将此情形密奏同治帝。

接到丁宝桢的密折,同治帝立即表示:“此曹如此,该杀之至!”同时,借口母后养病,不宜打扰,未将奏折呈递慈禧太后阅视,只与慈安太后、奕诉紧急密商,得到了他们的坚决支持。同治帝于是立即密谕丁宝桢:“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丁宝桢于是命令东昌府知府程绳武跟踪安德海。程绳武紧追不舍,在后面跟踪三天,没敢采取行动。丁宝桢又命令总兵王正起率兵追赶到泰安,捉住安德海。

慈禧太后下旨营救的太监,他却无故果断处宰,事后慈禧拍手叫好

宰杀安德海

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自离京”为由,申斥安德海说:

其一,大清祖制不准宦官与外人交结,你为何出宫?

其二,你胆大妄为,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靡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

其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你为何没有传牌?

其四,龙风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

其五,你一个太监,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统。

慈禧太后下旨营救的太监,他却无故果断处宰,事后慈禧拍手叫好

丁宝桢雕塑

虽然在此时慈禧太后发来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但丁宝桢果断地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斩首,并暴尸三天。据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一直与慈禧太后有染。按理说丁宝桢抗旨宰杀慈禧宠监,慈禧必当加罪于他。可是丁宝桢硬是拿上面的5条理由生硬的将慈禧的嘴巴给堵上了。不仅没有怪罪,慈禧还只能附和着叫“杀得好”,并让他继续在山东巡抚的职务上任职,7年后还升职做了四川总督。由于丁宝桢为人刚正不阿,清廉为官,政绩显赫,慈禧太后还给他赐了“国之宝桢”四字字,对他的为官表现大加赞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