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篇論文
我感慨道
“這篇文章作者的構思很巧妙啊”
身邊小夥伴湊過來一看
“嘖嘖嘖,2008年……
這都十年前的文章了啊”
我突然間怔住了
是啊
原來2008年
已經是十年前了
想想十年前,我們還在
用諾基亞砸核桃
用QQ養寵物、偷菜
用學習機玩遊戲
守著電視機追臺灣偶像劇
那時候
wifi還沒有普及
快遞物流還沒有興起
臺式機還多是大塊頭
系統還是windows XP
其實這十年
日新月異的不只是生活
還有中國的科研環境
那時候的文章好發嗎?
那時候的研究生
是怎麼做科研的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2008-2018
中國科研十年變遷
01 研究生招生數量變化
我們都知道
研究生一直在擴招
那麼究竟這十年來
全國到底擴招了多少研究生呢?
根據
《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
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
每年基本維持6%左右的增幅
截止2016年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589800人
比2007年增加22.9萬人
增長了63.6%
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
平均每年增長近3%
相比於2007年
博士研究生2016年招生77252人
增長了33.1%
有不少人吐槽說
研究生擴招會造成學歷貶值
但其實現在的擴招並非盲目的
而是
為了滿足國民對知識的需求
順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帶來的好處是
以後讀研會更加容易
同時也會帶來難處
即研究生就業競爭的加劇
02 發文數量的變化
以Science為例
2008年
全國第一單位一年
發science還 不到10篇
發一篇Science
單位是要開新聞發佈會的
甚至可以入選全國科技十大進展
雖然現在
能夠發一篇CNS仍是大新聞
但已不那麼稀缺
很多剛回來的青千
在海外期間就已收入囊中
內地各高校院所
近來勢頭也很猛
截止2018年8月
就以第一單位在CNS上
發表論文 高達68篇
數據來自:青塔
03 教職門檻變化
文章越發越多
文章越發越好
隨之而來的就是
我們發現
高校教職門檻越來越高了
2007年
當時畢業研究生的感受就是
博士畢業可以留在原單位
混個兩年拿副高;
或者出國四年
回來拿個“百人計劃”
直接變正高
因為那時還沒有千人計劃…
現在呢
我們的感受就是
留高校
不混個幾年海外經歷
憑什麼留?
兩年副高?
能留下就燒高香吧
04 研究方式的變化
雖說現在做科研
比十年前壓力大了很多
但互聯網時代真的
給科研帶來了很多便利
車馬郵件都慢
四五個月只能夠投一篇文章”
是將打印稿
通過航空郵寄的方式
需要按照刊物要求準備幾份
等審稿人返回意見後
再寄回給原作者修改
稿件要在路上折騰這麼久
也難怪當時發文數量不多了
~ 關於文獻檢索 ~
現在我們搜文獻的方法
可以說是很多了
要知道,在十年前
web of science 還沒有發展起來
更別說2011年才建立的sci-hub了
不過好在那時
谷歌未退出中國市場
大家最流行的
還是用谷歌學術和
雜誌官網來進行文獻檢索
~ 關於儀器設備 ~
十年前
施一公團隊
甚至整個亞洲
還沒有冷凍電鏡
日本已經有二十多臺的
STEM球差校正透射電鏡
中國還沒有一臺
居世界第五的
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還正在建設中
而現在
這些高大上的設備
我們普通實驗員
不僅能用,甚至
只需要在網上
輕輕點擊鼠標
就可以實現預約
圖片來自科學指南針官網(www.shiyanjia.com)
不得不說
現在真的是做科研的好時候
十年前的研究員
可能不敢想象
有一天
我們會騎著共享單車
用著共享儀器
在手機上就能夠看文獻
寄送樣品就能夠做測試
十年,甚至若干年後
研究生們又會怎樣做科研的呢?
AI指導實驗設計,預測實驗結果?
從反應加樣到樣品回收的全自動化?
數據自動處理,文章自動生成?
……
我不知道
未來研究員做科研
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
但中國科研的未來
正等著我們去創造
- END -
閱讀更多 社科學術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