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自述Google敗北中國市場真相:輸在策略和管理

我發現硅谷進軍中國的方式才是它們在中國市場上失敗的重要原因,它們輸在了自身的策略與管理上,與中國政府的管理並無關係。"——前Google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

近日,李開復發表了新書《AI·未來》,在這本有關人工智能技術的著作中,李開復對任職Google大中華區總裁的職業生涯進行了反思。他指出,當年在中國市場與百度對戰的Google並非輸在當地政府管理,真正的原因是,Google低估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和競爭對手的強大,其僵固不化、滯後的策略和管理才是節節敗退的根本原因。

李開復自述Google敗北中國市場真相:輸在策略和管理

失去中國市場:Google中國備受總部制肘

對於大多數國際大公司來說,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是一塊令人垂涎的肥肉。然而許多跨國公司在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後卻鎩羽而歸,他們低估了中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更沒有在戰略高度上重視中國市場。在這一點上,迅速打入中國幾年後敗走麥城的Google最有體會。

據李開復在書中透露,當時Google憑藉在美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成功,認為在中國複製美國的模式就可以了。因此,李開復在領導Google中國時,總部並未給予他資源上的傾斜,在管理流程上,更是處處制肘於總部的制約。

這種制約首先體現在Google中國公司與總部溝通的不平等,與重重障礙上。比如李開復利用技術發現中國網民使用互聯網的特殊性,即中國用戶更喜歡與搜索工具進行多重互動,因此他建議Google效仿百度,增加搜索結果頁而不是替代搜索頁面。但是此舉卻遭到硅谷精英們的反對,他們認為經典產品無需改變,以此舉"將增加產品維護成本"為由拒絕過多代碼"分支"。李開復據理力爭,他的建議在經過冗長的審批流程後,才獲得更改產品的許可,然而此時百度已經憑藉良好的用戶體驗開疆擴土,贏得了更多的中國市場份額。

李開復把這歸結為美國企業來華的通病。美國公司往往把中國市場和其他市場一視同仁,把中國企業當作一排排等待它們征服的對手,等待著把這些企業從市場的"生死簿"中一個個勾選掉。他們不投入資源,沒有耐性,也不給中國團隊自由,讓團隊沒辦法和中國頂尖的創業者、現在也可以說是全球頂尖的創業者競爭。

並且在人員管理上,Google對中國的職工也沒有展現出一致性。Google在中國市場的後期,其中國員工流失很快。李開復透露,這是因為Google中國員工得不到尊重和信任,他們被要求把國外的既定產品銷售到中國用戶手中,卻從不根據中國用戶的需求與特性,有針對性地對產品進行調整,導致個人的工作價值得不到認可。此外,這些美國公司高層永遠會把中國員工當作"當地員工",僅限在中國工作發展,很難得到升遷至硅谷總部的機會,最多隻能達到"中國區經理"的級別,職業高度也受到限制。

硅谷大腕集體敗走中國:自封前途

改革開放以來,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失去政策保護後,幾乎都被打回了原形,很多外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備受擠壓,不得不大面積裁員或者退出中國。如今許多來自硅谷的互聯網大腕在中國日子也並不好過,甚至可以說是屢戰屢敗。究其本因,是這些國際巨頭根本不瞭解中國市場,糾結於管理流程和人員支配的細枝末節,並沒有放下高傲的身段去真正瞭解中國市場和中國用戶。

上一代國際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悲劇正在重演。以共享出行的領先者優步為例,當年的優步可以說獨步天下,一度成為互聯網出行領域的明星企業,然而,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400餘座城市的優步,在進入中國市場後,遇到了強勁的對手滴滴、快的等國內打車軟件,其弊端逐漸顯露出來。

據當時優步員工透露,當用戶打車遭遇APP故障或者其他服務問題時,優步的中國員工要改進某一項產品功能或者縮短服務流程,必須要向美國總部發郵件反饋,然後慢慢等待一級一級的處理結果,這一過程通常需要一個星期乃至更長時間。漫長的等待經常令用戶感到憤怒,轉而使用國內打車APP,因為用戶遇到此類問題時,直接給客服打電話就可以了。結果是,更貼閤中國用戶習慣的中國打車軟件打敗了"高大上"的優步。

李開復自述Google敗北中國市場真相:輸在策略和管理

並且,這一問題在Monster、亞馬遜、AOL、Myspace等大多數美國企業身上都有所體現。這些企業的國外總部對中國本地團隊授權過小,總是希望中國公司完全西化。由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與激烈競爭,如果任何事務,比如政策、營銷、產品、數據中心配給、用戶界面等等都需要經過總部認可才可以執行,就會在時效性和執行力上大大落後於中國的本土企業,本土團隊在運營企業時感到處處受限,不能針對中國市場展開本地化的應對戰略。同時,這些國外巨頭將他們的運營管理模式從國外照搬到中國,加劇了中國管理人員與外國管理人員之間的不信任感。

在李開復看來,外企的目光過於狹隘,外國分析師在美國公司無法佔領中國市場這個問題上糾結的時候,中國的公司正忙著打造更好的產品。從Google到百度、從新浪微博到Twitter,從滴滴出行到Uber、從美團到Groupon……國外的企業還將這些公司的成功視為依賴政府保護的結果,卻看不到其中蘊含的世界級創新。管理上盲目自大,產品上一成不變固步自封,以Google為代表的外國企業或許應該好好反思敗走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