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人生狀態,趕緊扔!(原創)

失敗的人生狀態,趕緊扔!(原創)

自責

當我們因自己的疏忽大意出現錯誤時,通常都會自責,這是很正常的情緒。但如果是習慣性的自責,對我們的身心、成長則是非常有害的。在自責狀態下,我們往往會因為擔心自己犯錯,把自己的思維、行為,牢牢的禁錮在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區域內,不敢越雷池半步。自我封閉,難以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以至於漸漸的被時代所淘汰。

失敗的人生狀態,趕緊扔!(原創)

自憐

當人生不如意時,不去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像林妹妹一樣的多愁善感。哀嘆自己的命不好、時運不濟,社會對自己不公平;期望能獲得好機遇,碰到伯樂、能人來拯救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就在這哀嘆、等待中虛度。

失敗的人生狀態,趕緊扔!(原創)

自棄

事情還沒有開始做,就預先暗示自己做不好。遇到問題,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去解決,而是如何“圓滿”的放棄。做事的時候戰戰兢兢,內心不斷的暗示自己做不好,要出錯,而當事情真的沒做好,或者出錯時,又進一步強化自己不行的結論,反覆陷入“自我預言實現”的怪圈。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性放棄的狀態。做任何事、解決任何問題,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失敗的人生狀態,趕緊扔!(原創)

抱怨

習慣性的將問題、錯誤推給外界、他人。一味強調外部客觀原因,一味指責他人的錯誤、缺點。從不對自我進行反省、檢討。結果是他人對其敬而遠之。

失敗的人生狀態,趕緊扔!(原創)

焦慮

人處於焦慮狀態時,往往會對許多事情,包括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事情,產生恐懼感。在焦慮狀態下,人的自信程度會明顯的下降,有時甚至會完全喪失自信心;患得患失,害怕自己什麼也做不好,擔心他人不再重視自己,不再認同、接納自己;害怕犯錯,處處小心謹慎,對自己做過的事情,強迫自己一遍又一遍的檢查,即便事情已經做得很好,也仍然不相信自己;神經始終處於緊繃、應急狀態,總是擔心會出什麼事,內心得不到片刻的安寧;睡眠質量嚴重下降,又進一步增加了焦慮感,人始終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無力、無心再去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嘗試任何挑戰。

失敗的人生狀態,趕緊扔!(原創)

之所以形成這些負面的人生狀態,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過於強求完美

人如果過於追求完美,往往會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總之,對自己做過的任何事情、甚至對自己本身,都無法感到滿意。在這種狀態下,人通常會對自己準備要做的事情下達“必須要怎樣、絕對要怎樣、一定要怎樣......”等讓自己沒有任何退路的指令。進而使自己陷入緊張、焦慮、自責的狀態。人生其實本來就是不完美的。正因為人生的不完美,才驅使人不斷的努力、進步。人也因此變得真實、可信、可愛。

對自我缺乏基本的信任和認同

在這個講求成功的時代,抽象的成功,成了衡量人的全部價值和意義的唯一標準。為了成功,不斷的強迫自己努力,奮鬥;不惜放棄自己許多的情趣、愛好;自己的一切行為,都以是否能達到成功為前提;有條件的接納自己,難以容忍自己的任何缺點與錯誤。

人本來就是好與壞並存的個體,無視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能容忍自己的缺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否認了自己作為人的存在,談何信任與認同?

無視、壓抑負面情緒

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希望他人把自己當作強者。人們既不願在他人面前流露出負面情緒,為了成功,為了成為強者,自己也不願意正視、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認為這是懦弱的表現。但負面情緒不會因為自己的無視、壓抑,而自然的消退。相反,如果得不到合理的釋放,它們就會一直積壓的心裡,影響、控制自己,進而形成負面的人生狀態。

缺乏自信

這和人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如從小缺乏父母親的鼓勵,時常受到打擊、甚至羞辱,難以對自己有自信心。對此,最好的辦法,是先從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做起,通過不斷的成功,來鼓勵自己,不斷的增強自信心。在此基礎上,再去做更多的嘗試。

自我認知模式

當我們受負面情感左右,進而產生一些偏激的想法時,我們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想法對我們的危害。相反,我們會認為這就是我們的觀點。在這樣的認知下,負面情感被我們的理性所接受,並被無限的放大,直至把我們的思想完全控制住。

上述問題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因為太想成功而害怕失敗。”但自棄的人生根本不可能成功;或者因為太想成功,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堪,不給自己的人生留出任何的迴旋餘地。最終得到的,也同樣是失敗。

物極必反,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失敗的人生狀態,趕緊扔!(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