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增勝 以工匠精神攻克技術難關

姜增胜 以工匠精神攻克技术难关

文 趙一諾

在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輕金分廠的生產車間,當記者問哪一位是姜增勝師傅時,工友們紛紛指著一位高高瘦瘦的人說道:“那就是姜班長。”就是這個瘦高的年輕人,用自己的技藝打造了一件件精細的工業零件,用苛刻的自我要求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用智慧和汗水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所在。

姜增勝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祖孫三代都是哈爾濱電機廠的工人。剛剛初中畢業的姜增勝並沒有像其他學生一樣選擇讀高中,而是進入了技工學校。“這並不影響我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成為一名工人,我也一定不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姜增勝的臉上露出了溫和而堅定的微笑。由於他所學的是數控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哈爾濱電機廠的車削工段,成為一名車工。為實現自己當初“不做一名普通工人”的誓言,姜增勝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開啟了不平凡的工匠之旅。

螺栓與螺母是機械製造行業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零件,大到飛機輪船,小到桌椅板凳,都離不開螺紋零件的組裝,但螺紋端部產生的毛刺成為螺紋加工中的一個常見的問題。為清除毛刺,國內許多製造企業均採用手工砂輪打磨的方法來解決,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個偶然的機會,姜增勝發現單位進口的一批螺栓上居然沒有砂輪打磨毛刺的痕跡。於是他暗下決心,國外工人能做到的,中國工人也一定能做到。

姜增勝查資料、算公式、改刀具、做模具,經過不斷的總結和實驗,結合數控設備的加工特點,終於實現了毛刺去除的機械切削化。他的新妙招,徹底消滅了車間裡的砂輪聲,僅此一項便可為所在企業每年節約成本32萬元。

如何進一步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成為姜增勝最上心的事。工作之餘,他將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不但自學通過了國家註冊安全工程師的資格考試,而且參加了成人高考,順利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深造。在此期間,姜增勝不僅對計算機編程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還對數控機床的編程語言G代碼、T代碼等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並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到了實踐中。

細長軸是車床加工的“噩夢”,刀具的選擇、加工程序的設定、車床工作方法的決斷都會影響整個長軸的質量。哈電製造的全球規模最大的白鶴灘水電機組在建造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一件長度為680毫米、直徑為12毫米的超細長軸成為了工程建造過程中的技術難題。作為白鶴灘水電機組全部小型零件加工班組的班長,姜增勝對自己的班組成員提出了“工匠精神創世界精品工程,精益製造白鶴灘上立戰功”的倡議,帶領班組成員反覆比對工件材料力學參數,制定了四爪卡盤找正、反刀反轉反向分段車削的加工工藝,啃下了這塊超細長軸的硬骨頭。

“求質量的精益求精,求技藝的盡善盡美。面對困難不放棄,遇到成功不自滿。”姜增勝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在16年的工作生涯中,姜增勝共提出合理化建議50餘項,技術革新13項,為企業節約資金、直接創造經濟效益130餘萬元。他先後被授予中央企業優秀技術能手、哈爾濱市新一代創業人標兵、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十大傑出青年、電機公司質量標兵等光榮稱號,並在2013年哈爾濱市數控大賽中摘得了數控車工狀元的桂冠,從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長為一名數控高級技師。

“一個高級技師,自己有前途。一群高級技師,企業有前途。一代高級技師,國家就有前途。”這是姜增勝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姜增勝對自己班組和徒弟們的要求極為嚴格。組織集體活動時,無論颳風下雨、嚴寒酷暑,他們都會排成一列整齊的縱隊準時參加。工作中,這個班組零件合格率始終百分之百。下班後,他組織創新交流、技術論壇會,把自己8萬多字的“絕活兒”日記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班組學習。

在他的帶領下,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班組取得了喜人的成績:2012年被授予“中國企業青年文明號”稱號,2013年被中國機冶建材工會授予“全國李斌式模範班組”稱號,2014年被哈爾濱市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稱號,2017年被授予“黑龍江省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稱號。

姜增勝說,用5~10年的時間,將班組員工培養成為技師及以上水平的技術骨幹,將班組打造成電機公司的“技師班組”,這是我們的發展願景。

如今,姜增勝和工友們一起,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匠人匠心,就要有執著之意、堅守之心。”姜增勝說,“一個新時代的工人,不僅要有力氣能製造,還要有智慧能創造,這才是當代工人的價值。我們要用知識、智慧、技術去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姜增胜 以工匠精神攻克技术难关
姜增胜 以工匠精神攻克技术难关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