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晶之都東海縣,用「晶」彩一座城 走出國際范

東海縣廣播電視臺記者:常鐵 張威報道:

【導語】:昔日中國水晶之鄉,土裡刨礦街頭散賣,寶石難放光彩,今天世界水晶之都,內引外聯,產業做大做強,東海以水晶為媒,匯出了一幅靚麗的開放畫卷。

【解說】:1991年的國慶節,我縣舉辦了首屆水晶節,300多米長的菜市街上擺滿了各式水晶飾品攤位,當時僅有4萬多人的小縣城一下子湧進20多萬男女老少,將街道擠得水洩不通,不時還能見到黃頭髮、高鼻樑、藍眼睛的外國人。

世界水晶之都東海縣,用“晶”彩一座城 走出國際範

水晶節開幕式

【同期聲】江蘇省水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穆道俊

當時賓館飯店全部爆滿,就在街上中午的時候連賣的豆腐都被買的光光的,當時來的外商來了四十多人,客商來了四千多人,營業額達到4.6個億。

【解說】:守著晶礦過窮日子是改革開放初期東海人最真實的寫照。首屆水晶節作為當地水晶產業發展的一道分水嶺,吹響了我縣依靠資源優勢脫貧致富的號角。從1991年開始,“水晶節”成為我縣招商引資、文化旅遊的品牌節慶活動,然而,滿大街擺攤設點、逢集開市的粗放管理模式既影響市容,又不利於行業管理,建設東海水晶城勢在必行。

世界水晶之都東海縣,用“晶”彩一座城 走出國際範

東海縣老水晶城

【同期聲】:原東海水晶市場總經理 掌傳江

起初呢是馬路市場,1989年10月份,我們縣(供銷總社)把土產公司的院子整理出來搞一個集貿市場,五天逢一次集,讓農民進場交易,第一屆水晶節以後呢,縣社呢搞了(東海水晶城)一期工程。

【解說】:東海水晶城一期工程共有68個商鋪,同時建有大棚市場近800個攤位,後來,二期、三期工程陸續完工,到1998年5月,東海水晶城全部建成投入使用。2016年,投資32億元的新東海水晶城建成投用,項目總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水晶專業交易市場。

世界水晶之都東海縣,用“晶”彩一座城 走出國際範

東海縣新水晶城

一老一新的東海水晶城,成為當地水晶產業蓬勃發展的見證。來自常州的商戶包荷菊是最早一批到我縣做水晶生意的外地人,當時,我縣本地的水晶開採量有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大批海外水晶原料漂洋過海來到這裡,包荷菊的老公就是2萬海外淘晶大軍中的一員。

【同期聲】:東海水晶城商戶 包荷菊

一開始去巴西進原料,後來人家說非洲有原料,他就上非洲去搞料子回來,然後就是做水晶球。從選料開始,做小掛墜啊吊墜啊,我們就到鄉下面去給人家加工雕刻晶型,珠料呢我們就發往廣州去給人家做,做完然後我們把成品拿回來賣。

【解說】:進口原料、分類加工、成品銷售,三十年間,近30萬東海人投身水晶產業淘寶掘金,走上發家致富路。而水晶產業的發展也催生出一批工藝匠人,在他們手中,水晶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產品附加值也有了很大提升。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玉石,隨著我縣水晶產業“買全球、賣全球”的經貿大潮,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示出獨特的魅力。而隨著電商的興起,水晶產品通過網絡熱銷起來。東海女孩王小月每天三個小時在網絡直播賣水晶,從業一年多,她已有了5萬多粉絲,旺季的時候每天能賣出三萬多元水晶飾品。

世界水晶之都東海縣,用“晶”彩一座城 走出國際範

水晶大集

【現場+同期聲】網絡主播 王小月

因為我一開始的話對於白水晶我們從小到大都是知道的,比較熟,然後像這些黃水晶、紫水晶我接觸的比較少,我就每一家店都走,我就問一下,每一家取一點經驗。

【解說】:在東海,水晶網店已有2萬多家,水晶產業已形成以東海水晶城實體銷售和阿里巴巴網上商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布點全國、對接世界的水晶經營市場體系。

世界水晶之都東海縣,用“晶”彩一座城 走出國際範

東海縣新水晶城一角

【同期聲】:江蘇省水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穆道俊

當初辦水晶節的時候呢以東海的水晶為主體,經過這二十多年的發展,東海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水晶集散地,全世界有水晶的地方就有東海人,東海的水晶產業不斷髮展壯大。

【解說】:如今,我縣已形成了涵蓋原石採購、水晶加工、創意研發、市場銷售、文化展示、倉儲物流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產業鏈,水晶產業年交易額達170億元。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江蘇符號”、“世界水晶之都”都是籠罩在東海水晶產業頭上的一個個耀眼光環,未來的東海水晶產業,將著力構建“以天然水晶為主導、以彩色寶石加工為拓展、以中捷人造水晶合作為突破”的水晶珠寶產業發展體系,努力在提升產業層次、拓展文化內涵、推進國際交流、建立標準體系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並向世界級特色產業不斷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