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一個文明的社會,會對異己者保持友善、對多元化心存尊重,同時,不會集體陷入到某種狹隘的亞文化中去。這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氣量和審美。

——遇言姐

這幾天關於“娘炮”的討論甚囂塵上,停不下來。引爆點是上週在面向中小學生的央視年度綜藝《開學第一課》中,節目請來了新F4、TFBoys等數位年輕藝人大呼:“少年強則中國強,為中國助力。”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2002年《流星花園》播出時,曾因為“炫富”、“霸凌”播到一半被叫停。16年後,4位新晉花美男儼然成為“少年強”的代言人。遇言姐只能感嘆這世界變化快,能不能不要總是這樣用力過猛?

有趣的是,“小鮮肉”登上央視,成為官推偶像後,不僅網民就“男生女相問題堪憂”和“審美自由、性別平等”激烈爭論,連官媒也表現出自相矛盾的態度。

新華網率先發布評論《娘炮之風當休矣》,對“娘炮”現象予以嚴厲批評。文中寫道,“油頭粉面A4腰,嬌柔造作蘭花指”,指責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一種人設的體現。

緊接著,《人民日報評論》刊文《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表示不認同所謂的“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並稱“

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的場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為對男性的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舞臺劇《舞出我天地》中,小男孩Billy Elliot是芭蕾舞班上唯一的小草

對於這些爭論,遇言姐認為, “男性氣質”“女性氣質”並非二元對立的體系。現代社會應對少數派與多數派表現出同等的尊重與包容。

“娘炮”這種陳舊、狹隘,帶有侮辱和偏見的標籤理應被抵制。

另一方面,遇言姐覺得,飯圈“娘炮”之所以被罵,並不在於“娘”,而在於糜爛和淺薄。在資本的推動下,以刻意打造的人設、誇張扭曲的呈現來迎合男色消費,本質上與男權消費女性的心理並無不同。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做作的姿態、浮誇的表情、油膩的眼神,“娘”這個鍋女性不背,我們才沒有這樣矯情

“娘”成了罵人的詞

你跟女性有多大仇?

作為一貫反對各種歧視的平權主義者,遇言姐尤其反感下作的“娘炮”一詞,它不僅侮辱了男性,也侮辱了女性。2018年了,如此偏頗、陳腐的三觀也是令人瞠目。

“娘”是漢語中對女性的泛指,怎麼就成了一個罵人的詞?還有莫名其妙的“少年娘則國娘”、“像除掉四害一樣除掉娘炮”,動輒上升到為國為民的制高點,彷彿“娘”是國將不國的原罪,實則是一群自以為是的low貨面對多元化進程掩耳盜鈴般的懦弱。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藝術團體《New Masculinity》(新男性特質)與男性刻板標籤針鋒相對,發表了系列照片,以表達:審美是主觀的,認知是流動的,沒有政治正確一說

自從遇言姐回國創業以來,我時常驚詫於我國民眾對於平等、尊重、歧視的敏感性之低。

“Sissy”(娘娘腔)、 “Tomboy ”(男人婆), 這些含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形容,在西方是忌諱在公開場所使用的。如今更是連“Girlish”(女裡女氣)、“Masculinity”(男子氣概)也不太被拿出來說事了。然而在我國,即便是許多公眾人物也常常對自己的過界渾然不覺。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去年,靳東發微博宣稱,“本人是一純爺們,純爺們就愛跟純爺們合作, 一切不男不女、非爺們的人事,都無意接觸”,原想傲嬌一把結果直接引爆了自己的人設。更被李銀河老師批評:“所謂政治正確就是尊重人性的豐富。”

馮小剛懟流量小生:“男孩應該陽光,有爺們兒勁兒,搔首弄姿,欲蓋彌彰,想脫又不敢脫,你又不是開窯子的。”一語完畢,遇言姐也是驚呆了,搞不清流量文化和外形歧視,哪個更令人反感。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然而,所謂的“娘”的定義又是什麼呢?軟弱、做作、矯情、磨嘰……這些不良品行與性別無關,並非女性基因獨有。相反,勇敢、獨立、積極、征服……這些優秀品質也不是男性的專利。

為此,衛生棉品牌Always拍攝過一期公益廣告“Like A Girl”,記者要求採訪者表演大眾印象中的“像女孩一樣跑步”、“像女孩一樣打鬥”、“像女孩一樣投擲”,受訪者紛紛做出蹦跳扭捏、貓抓門板、夾著胳膊之類的動作。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之後,記者又要求3位10來歲的女孩做出“跑步”、“打鬥”、“投擲”的動作。她們強勁挺拔、大方磊落,跟男孩子並無兩樣。

最令遇言姐感動的是,當記者問一位小女孩“當我說,去像女孩一樣奔跑時,對你意味著什麼”的時候,女孩回答:“意味著全力奔跑。”另一位女孩則回答:“意味著像我一樣奔跑。”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受訪的孩子們普遍認為大眾語言體系中的“be like a girl”具有侮辱意味,其包含的性別刻板印象與事實並不相符。在一個平等、多元的社會中“like a girl”或是“like a boy”本身就是偽命題。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當我們反感“娘炮”時

我們在反感什麼

遇言姐覺得,飯圈“娘炮”被罵,不在於“娘”,在於糜爛和淺薄。資本包裝出來的人設,精準投放給女性受眾,沒有職業修養、德才不配其位,不靠實力和努力而是出賣色相去迎合男色消費,什麼是爛俗,這就是爛俗。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同樣是外型顛覆傳統,沒有人說怪誕妖嬈的大衛· 鮑伊是娘炮,華麗冷豔的林佳樹是娘炮,盤髮長裙的張國榮是娘炮,因為他們的訴求從來不是滿足女性的男色消費,而是追求自由、奔放、創作、真正的前衛意識,勇於做不一樣的煙火,這種思想非但不“娘炮”,反而很陽剛。

前年,大衛· 鮑伊過世,大家紛紛紀念他對時尚與音樂的貢獻,從雌雄同體的《Ziggy Stardust》到瘦白考究的《The Thin White Duke》,大衛· 鮑伊開創了跨性別的流動美學。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1973年,專輯《Pin Ups》的封面,大衛· 鮑伊與Twiggy並肩出鏡。女性的中性化,男性的女性化,在同一個鏡頭裡出現,這是一個性別革命的宣言。大衛· 鮑伊甚至給自己取了一個虛擬的女性化名——羅絲瑟·拉薇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從穿著YSL的細窄條紋女套裝到穿著源自歌舞伎的不對稱針織服,大衛· 鮑伊在男性與女性之間從容遊走,演繹了人類性別的自我表現空間

受大衛· 鮑伊華麗搖滾的影響,X- JAPAN成為日本視覺系的開山鼻祖。這些造型光怪陸離的男孩子是先行者同時也是改革者。在風氣保守、從眾的90年代,他們豎起金髮、濃妝豔抹,不畏世人批評。話說,我當年是有多喜歡林佳樹,還為著HIDE的意外身亡難過了很久。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Tears》的歌詞:時光長流中我終將掙脫束縛,歲月的沙也埋不去你的記憶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你又幾時見到過貌美如斯的張國榮刻意賣弄皮相,討好女性粉絲?

再往前說,何止梅蘭芳,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普遍愛好在戲劇中反串旦角。李叔同出演茶花女,被豐子愷盛讚“眉峰緊蹙,眼波斜睇,腰身小到一把”。誰又會說“以律嚴身,內外清淨”的弘一大師孃炮?

而對於林林總總的國產“小鮮肉”,要演技沒演技、要深度沒深度、要人品沒人品,只能以賣弄皮相、情色暗示刷存在感,

這是在無論哪一種文化中都是不被提倡的。

矯揉造作的捂嘴笑,翹起蘭花指撩頭髮,撅嘴吐舌嗲聲嗲氣,這些糜爛姿態既不屬於男性也不屬於女性,而是粉圈文化的特產。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晗晗的出浴圖我就不放了

我們是否給予了

男孩們釋放天性的機會?

從“少年娘則國娘”到“把娘炮當四害除了吧”,時不時會有人發出“男孩危機論”。《三體:死神永生》中,大劉也諷刺,程心在未來世界醒來後發現,男性全部是膚白長髮的“娘炮”。《開學第一課》播出後,更有敏感的家長指責“娘炮”偶像教壞孩子。

遇言姐雖然認為“女性化”這種表達本身就是一種男本位下的刻板印象,但與此同時,我卻又發現,在社會普遍焦慮於男孩“女性化”之時,卻沒有人真正為男孩們“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創造機會。

以“白左”之國加拿大為例,雖然政治正確深入人心,性別與外型歧視約等於零,更沒有人會使用類似“娘炮”的羞辱,但社會仍然鼓勵孩子們參加富有“男子氣概”的活動,通過團隊協作、運動對抗、追尋榜樣來釋放天性、塑造性格。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在兒童教育和成長過程中,這個國家的男性從未缺席,輿論更是反覆訴說同性role model的重要性。無論是球隊、童子軍、少年預備役,還是各式各樣的夏令營,都有男性志願者和男性家長的參與。尤其小男孩參加活動時,多半是由父親陪伴而來的。

這到底是因為楓葉國的男人太閒,還是我國男性對“育兒是女人的事”

執念太深?

在西方,無論男孩、女孩都能平等、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先天個性和後天取向。因此,社會審美也趨於均衡和正態。學校裡最拉風的男生一定是運動健將,“蘿莉”、“娘炮”、“鮮肉”、“正太”這些流行於東亞文化圈的審美在這裡不會遭到歧視但也從來不是顛覆性的存在,更不會出現一檔清一色花美男當道的綜藝《偶像練習生》。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而當我們動輒大談男孩危機時,又是否給予了他們足夠釋放天性的機會?

一個文明的社會,會對異己者保持友善、對多元化心存尊重,同時,不會集體陷入到某種狹隘的亞文化中去。這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氣量和審美。

很可惜,以上三條準則我們至今尚未達到。在一個不合理、不公平、二元化的環境中,所有人都是成見的受害者,而要改變這種趨勢,並非罵一句“娘”就能奏效的。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各位小主,好消息來了!由著名導演江小魚執導的以青春校園為題材院線電影《別來無恙》定於近期開機拍攝,導演組決定在全國徵集最美學妹,獲勝者將作為主要演員來參演《別來無恙》。微信公號關注【左右逢源會展賽訓平臺】,點擊菜單【最美學妹】查看參賽視頻。

與其罵“娘”,不如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