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胥全迎:忘不了的還是那條大運河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胥全迎:忘不了的還是那條大運河

( 裡運河 編者配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是喝運河水長大的。1955年的夏天,我出生在清江城東長街靠近水門橋的一座院子裡,距河邊也就50多米遠,家裡吃的用的都是裡運河的水。1960年後,我家搬到交通路汽車站宿舍(現淮海花園小區),夜深人靜時,還依稀可以聽到裡運河中輪船的汽笛聲和船老大用高音喇叭傳出的呼叫聲。

宿舍院子裡裝了自來水,但是如果出現故障停水了,只有到裡運河銅元局碼頭(現交通路與漕運路口南、常盈橋西)取水了。我和哥哥去裡運河擔河水,要將家裡的大水缸盛滿了,要擔好幾趟。

我記得碼頭邊有專門送水的挑夫,大概一擔(兩桶)5分錢,路遠些就加點錢。這如同現在有上門送液化氣和桶裝水的師傅一樣,有需求就有這個職業。五六十年代,碼頭邊的挑夫還不少呢。

運河水在當時也不能直接飲用,需要在缸裡放入適量的明礬,攪拌一會,眼睛看不見的懸浮物才會沉澱至缸底。這時再看,缸裡的水就清澈見底了。我們小時候瘋來瘋去,尤其是夏天,回到家抓起水瓢舀起水就喝。運河水,真的有點甜!

裡運河,清江人生活離不開她。在裡運河兩岸的碼頭,你可見婦女或姑娘們在此淘米、洗菜、洗衣物。在光滑平整的石頭臺階上,用木質的捶衣棒將衣物捶得“叭叭”作響。你甭說,那捶出的衣服或被單、床單等,就是乾淨。在河邊洗衣物耍得開,比在木盆裡洗要強多了。我至今依然記得小時候跟隨母親去碼頭洗衣物的場景。

現在的裡運河,是悠悠千年京杭大運河的故道。南面的大運河,是五十年代末開鑿的,實際上就是運河的“水上繞城高速”。因為避開了清江城和淮城鎮人口密集區、碼頭密集區,進一步暢通了河道運輸。市區的人習慣稱城裡的故道為“裡運河”,稱這條城外的新河為“大運河”。

我始終關注著大運河。現在到了晚間,若天氣尚好,我們夫婦倆定會去輪埠路的清江浦運河文化風光帶散步。置身於波光粼粼、燈影連連的兩岸風韻之中,心曠神怡、如夢如幻。我們偶爾也會走到大運河橋下,感受這黃金水道上的船來船往、川流不息的震撼,浮想聯翩、感慨無限。左觀右覽,閱不盡大運河春夏秋冬的醉人景色。

大運河,融進了我的生活,更融入了我的血液和細胞。

現在,市政府對運河加強了治理,加固了河堤。也提升了兩岸的生態保護。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美不勝收,尤其是裡運河文化長廊,將成為淮安以及江淮地區最引人注目的旅遊勝地。“運河之都”正煥發出愈來愈加奪目的光芒。

大運河,淮安人民的母親河,是大運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大運河,淮安人民的生命河,是大運河,譜寫了一頁又一頁華麗篇章。

往事如煙,歲月流淌,忘不了的還是那條大運河;今添光彩,輝煌再現,贊不盡的就是這條大運河。

(本文為“大運河沿線八省市社科聯+北京市網信辦”聯合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集發佈活動辦公室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