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中西醫溝通的基礎,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長補短

——孟長海/文

閱讀提示

:李可是中醫大家,即使不懂西醫,或者對西醫室顫房顫等理解不多也很正常。事實上,你問任何一個西醫,沒幾個人能說清中醫的脾和胃什麼意思,當然,這也給著書立說的中西醫提了個醒,描述對方語言時要理解透,避免誤解。

實事求是中西醫溝通的基礎,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長補短

今天看到急診夜鷹對李可老先生的質疑,覺得心中無法平靜。李可是近些年來中醫界升起來的明星。是扶陽派的代表人物,在火神派理論形成運用上獨樹一幟,是名醫,是傳奇。

老先生最善運用附子,附子作為大新大熱之藥,從古至今無數醫家在用,救人無數。但隨著近代藥典的規範,對附子運用謹慎起來了,很多人怕出醫療風險,怕之若虎。

實事求是中西醫溝通的基礎,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長補短

附子是一味良藥,李可老先生是一位名醫,這是目前的共識。但急診夜鷹提出來的一個問題不得不引起中醫人的深思。這個故事是李可自己的陳述,他因為勞累,心臟功能不好,由房顫轉為室顫,心率達到二百六十多次。對於這樣的情況,李可老先生還是交代了他的弟子為他熬製中藥。結果等藥服用完畢,室顫消失了。現在的問題並不是附子能不能夠消除室顫,而在於當我們中醫人自己描述的病歷病案,被別人吹毛求疵的時候,就不能夠順理成章理所應當起來了了。這裡的問題是,當室顫的情況下,心率二百六十多次,很容易在很短的時間內意識喪失或者猝死。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李可老先生是如何交代開方熬藥服藥呢?這個過程顯然不是在幾分鐘內完成的。由此便很容易被人質疑。

這個問題對中醫人的影響是很強大的。一是處在中西醫學共存的環境之內,中醫西醫如何做到真實準確描述?中醫對於西醫的理解應該是以準確作為前提的。如果說不能夠保證對所借用數據或者理論的準確性,這很容易引起質疑。

就是這個案例一般,在室顫的情況之下是很難滿足意識支配的需要。而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病例,在用西醫表述的時候,不盡苛求,常常會留下一些問題瑕疵出來。

實事求是中西醫溝通的基礎,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長補短

第二,常言說隔行如隔山。中醫西醫都是一種醫學技術,卻存在兩個不同的領域之內。中醫學習西醫,西醫學習中醫,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特別是現在,醫學發展迅速,數據標準更新很快,在短時間內知識儲備還可以不受影響,但一年半載不學習最新的知識就可能被淘汰。對中醫來講,對西醫的認識常常不是全面,在一起高精尖的理論和技術方面,我們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對於西醫的知識,我們也可以保持著一種尊敬。日常網絡常常會看到一些人,對西醫學嗤之以鼻,這是要不得的。

第三是,在涉及的西醫方面理論或者標準,中醫應該講求準確引用,不然可能很容易為自己找來麻煩。現在常常有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就是一些人為了保證研究數據的有效性,或者病例觀察的有效性,常常套用現代醫學的數據。這裡邊常常會有一些為了達到目的和療效而改造過來的數據,這是要不得的。

因此我們來說中醫與西醫的溝通永遠是在路上的。中西醫互相理解知曉是一件難事,在目前的情況下一些人能夠做到中西兼通,但是要做到極致這不是容易的事情。畢竟中醫西醫學都是極其豐富的醫學體系。我們描述中醫浩如煙海,實際上西醫也是如此的浩如煙海。要想把中醫和西醫都搞好是很困難的。所以對於中醫來講,西醫的一些知識不瞭解是正常的。但不瞭解可以學習,一旦我們需要借用西醫的知識就應該做到準確無誤。對於西醫來講,中醫很多的東西並不瞭解,需要多些學習。

實事求是中西醫溝通的基礎,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長補短

兩個醫學之間技術的互通有無對醫生來講是有利的,會多了一種技術的手段。對於病人來講也是有利的,會多了一種選擇的手段。這時候對醫生來講必須實事求是。李可室顫的這個案例只能是存疑的,但對於我們今後在書寫病歷描述病案的時候,對於需要採用一些新技術進行描述的時間應該講準確。這樣是對自身身份的一種尊重,也是對醫學的一種尊重。同時這些準確無誤的數據,也為中醫西醫互相進行溝通交流奠定了基礎。如果說我們中醫與西醫之間有更多的可供交流和借鑑的語言,中西則會很容易的交流融合。

實事求是中西醫溝通的基礎,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長補短

當前中西醫存在各說自話的現象。中醫說了西醫不認可,西醫說得中醫覺得不對。這個現象的根源一方便是中期互相不瞭解的結果。中醫不瞭解西醫,西醫不瞭解中醫,由此產生了一些誤解。二是中醫或者西醫彼此關上了交流的大門。有西醫排斥中醫,也有中醫排斥西醫。兩者之間如水火不容,這都是要不得的。中西醫不過都是一種技術手段,都是為了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不要打上歸屬的烙印。對我們醫療工作者來講,該更多的溝通起來,這就需要打造一種互相之間互相交流的平臺和語言。這個語言最核心的技術就是中醫對西醫的採用和西醫描述中醫。在這大量的臨床實踐和交流當中初步形成中西醫交流互認的語言,只有中醫西醫之前形成共識,中醫寫得西醫認可,西醫講得中醫覺得很對,這勢必會把中西醫緊緊的籠在一起,而不必各說自話。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努力的找尋機會和平臺,為中西醫之間的交流尋找機會。只要雙方實事求是,不文過飾非,不互相攻擊內耗,這個共識就會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