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中西医沟通的基础,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长补短

——孟长海/文

阅读提示

:李可是中医大家,即使不懂西医,或者对西医室颤房颤等理解不多也很正常。事实上,你问任何一个西医,没几个人能说清中医的脾和胃什么意思,当然,这也给著书立说的中西医提了个醒,描述对方语言时要理解透,避免误解。

实事求是中西医沟通的基础,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长补短

今天看到急诊夜鹰对李可老先生的质疑,觉得心中无法平静。李可是近些年来中医界升起来的明星。是扶阳派的代表人物,在火神派理论形成运用上独树一帜,是名医,是传奇。

老先生最善运用附子,附子作为大新大热之药,从古至今无数医家在用,救人无数。但随着近代药典的规范,对附子运用谨慎起来了,很多人怕出医疗风险,怕之若虎。

实事求是中西医沟通的基础,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长补短

附子是一味良药,李可老先生是一位名医,这是目前的共识。但急诊夜鹰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不得不引起中医人的深思。这个故事是李可自己的陈述,他因为劳累,心脏功能不好,由房颤转为室颤,心率达到二百六十多次。对于这样的情况,李可老先生还是交代了他的弟子为他熬制中药。结果等药服用完毕,室颤消失了。现在的问题并不是附子能不能够消除室颤,而在于当我们中医人自己描述的病历病案,被别人吹毛求疵的时候,就不能够顺理成章理所应当起来了了。这里的问题是,当室颤的情况下,心率二百六十多次,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意识丧失或者猝死。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李可老先生是如何交代开方熬药服药呢?这个过程显然不是在几分钟内完成的。由此便很容易被人质疑。

这个问题对中医人的影响是很强大的。一是处在中西医学共存的环境之内,中医西医如何做到真实准确描述?中医对于西医的理解应该是以准确作为前提的。如果说不能够保证对所借用数据或者理论的准确性,这很容易引起质疑。

就是这个案例一般,在室颤的情况之下是很难满足意识支配的需要。而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病例,在用西医表述的时候,不尽苛求,常常会留下一些问题瑕疵出来。

实事求是中西医沟通的基础,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长补短

第二,常言说隔行如隔山。中医西医都是一种医学技术,却存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内。中医学习西医,西医学习中医,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特别是现在,医学发展迅速,数据标准更新很快,在短时间内知识储备还可以不受影响,但一年半载不学习最新的知识就可能被淘汰。对中医来讲,对西医的认识常常不是全面,在一起高精尖的理论和技术方面,我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西医的知识,我们也可以保持着一种尊敬。日常网络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对西医学嗤之以鼻,这是要不得的。

第三是,在涉及的西医方面理论或者标准,中医应该讲求准确引用,不然可能很容易为自己找来麻烦。现在常常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一些人为了保证研究数据的有效性,或者病例观察的有效性,常常套用现代医学的数据。这里边常常会有一些为了达到目的和疗效而改造过来的数据,这是要不得的。

因此我们来说中医与西医的沟通永远是在路上的。中西医互相理解知晓是一件难事,在目前的情况下一些人能够做到中西兼通,但是要做到极致这不是容易的事情。毕竟中医西医学都是极其丰富的医学体系。我们描述中医浩如烟海,实际上西医也是如此的浩如烟海。要想把中医和西医都搞好是很困难的。所以对于中医来讲,西医的一些知识不了解是正常的。但不了解可以学习,一旦我们需要借用西医的知识就应该做到准确无误。对于西医来讲,中医很多的东西并不了解,需要多些学习。

实事求是中西医沟通的基础,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长补短

两个医学之间技术的互通有无对医生来讲是有利的,会多了一种技术的手段。对于病人来讲也是有利的,会多了一种选择的手段。这时候对医生来讲必须实事求是。李可室颤的这个案例只能是存疑的,但对于我们今后在书写病历描述病案的时候,对于需要采用一些新技术进行描述的时间应该讲准确。这样是对自身身份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医学的一种尊重。同时这些准确无误的数据,也为中医西医互相进行沟通交流奠定了基础。如果说我们中医与西医之间有更多的可供交流和借鉴的语言,中西则会很容易的交流融合。

实事求是中西医沟通的基础,如此才能彼此取信,取长补短

当前中西医存在各说自话的现象。中医说了西医不认可,西医说得中医觉得不对。这个现象的根源一方便是中期互相不了解的结果。中医不了解西医,西医不了解中医,由此产生了一些误解。二是中医或者西医彼此关上了交流的大门。有西医排斥中医,也有中医排斥西医。两者之间如水火不容,这都是要不得的。中西医不过都是一种技术手段,都是为了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不要打上归属的烙印。对我们医疗工作者来讲,该更多的沟通起来,这就需要打造一种互相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和语言。这个语言最核心的技术就是中医对西医的采用和西医描述中医。在这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交流当中初步形成中西医交流互认的语言,只有中医西医之前形成共识,中医写得西医认可,西医讲得中医觉得很对,这势必会把中西医紧紧的笼在一起,而不必各说自话。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努力的找寻机会和平台,为中西医之间的交流寻找机会。只要双方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不互相攻击内耗,这个共识就会越来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