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紅軍軍校發展歷程

1931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大隊渡過黃河天險來到陝甘,與劉志丹領導的武裝會合;隨後,在陝甘省委的領導下,先後組建了西北反帝同盟軍、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總隊、中國工農紅軍26軍;西北紅軍軍校也隨著紅軍一起不斷髮展。

在西北反帝同盟軍時期,同盟軍委員會開辦了幹部訓練隊,主要對全體指戰員進行革命啟蒙教育和革命紀律教育。謝子長、劉志丹、閻紅彥、吳岱峰向部隊傳達和講解閻紅彥同志從陝西省委帶回的《古田會議決議》、《中央蘇區情況》、《紅軍制度》等文件;學習中央紅軍游擊戰爭和部隊政治工作經驗。

1932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1932年4月20日《中央關於陝甘邊游擊隊的工作及創建陝甘邊新蘇區的決議》中指出:“建設完全有戰鬥力政治上堅定的紅軍;即刻開辦紅軍隨營學校與幹部學校來訓練新的指導員;最大限度加強黨員群眾的政治覺悟和部隊的軍事訓練。”根據決議指示,陝甘游擊隊成立了軍政訓練隊,分為兩個班,高級班訓練排級以上幹部,普通班訓練班長及部分優秀戰士,並且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實行官兵一致。謝子長教授“游擊戰十六字方針”,同時學習劉志丹起草的《簡明軍紀》、《群眾紀律》。

1932年12月,陝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26軍。紅26軍是西北地區最早由黨中央授予番號的一支正規紅軍。根據1933年3月15日《陝西省委給紅二十六軍的指示信》指出:“央命令即刻開辦紅軍隨營學校與幹部學校來訓練新的指揮員,省委決定應立即開展工作,訓練新幹部,使其成為二十六軍的中心力量。”1933年3月,紅二十六軍隨營學校成立,校長吳岱峰,政委汪鋒,隊長趙啟民。學員來自紅二團和游擊隊中的班長及優秀戰士,編為三個班。

隨營學校開設政治課“共產黨宣言”、“土地革命”、“階級鬥爭”、“古田會議決議”等。軍事課教授基礎軍事理論及常識,文化課以掃盲為主。隨營學校成立後,先後制定了《政治工作制度》、《參謀工作制度》、《紅軍紀律》、《訓練方案》、《戰略戰術教材》等,把毛澤東同志關於紅軍建設的思想運用到學校教育的實踐中去,保證了黨的建設和軍隊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934年10月,陝甘邊區軍政幹部學校正式成立,校長劉志丹、政委習仲勳、政治主任龔逢春、經濟主任李登瀛、軍事教員張宏殿,學校由常務副校長吳岱峰主持工作。校址初設在南梁荔園堡,後遷址豹子川張岔,增加朱奎為支部書記。

幹校成立後,主要任務是為紅軍、游擊隊、赤衛軍培養幹部。教學內容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和政權建設。劉志丹主講軍事課並與習仲勳、吳岱峰一起編寫《軍事教育大綱》、《政治工作訓令》等教材。吳岱峰、馬文瑞、蔡子偉分別教授政治、語文、政權建設等課程。主要內容包括“陝甘邊根據地南區的建立和發展情況、蘇維埃選舉法、土地革命和政權建設、十大政策等”,

學員主要來自部隊的連排級幹部和少量的地方幹部。從1934年到1935年春共辦學三期,先後培養軍政幹部200多人,他們在長期革命鬥爭中成長為陝甘紅軍和基層建設的中堅力量,有效地加強了軍隊的正規化進程,鞏固了根據地的政權建設。

1935年2月,蔣介石調陝、甘、寧、晉、綏5省軍隊,共計6個師、30個團,約5萬兵力,對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根據地軍民密切配合,在以劉志丹為主席的西北軍委的統一指揮下,歷經十餘次戰鬥,解放了6座縣城,將陝甘邊蘇區和陝北蘇區連成一片,形成了陝甘蘇區。

為了進一步鞏固根據地和加快紅軍正規化建設,中共西北工委和軍委決定擴辦紅軍學校。1935年7月,陝甘邊區軍政幹部學校遷址延川縣永坪鎮,擴大成為西北紅軍幹部學校(後改成陝甘寧晉紅軍軍政幹部學校),校長吳岱峰、政委張秀山、政治部主任李登瀛、教育長張文舟。學員從紅軍各師和游擊隊選調,一期學員共120人。第一期學員畢業後,由總指揮部分配工作,第二期學員300人。

中央紅軍長征之前,紅軍大學和中央紅軍所屬其他紅軍學校被編為幹部團,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陝甘根據地後,西北紅軍幹部學校與中央紅軍幹部團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周昆任校長,吳岱峰任副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1936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改稱西北紅軍抗日大學;1936年6月,西北紅軍抗日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校長林彪,政治委員毛澤東(兼),教育長羅瑞卿;吳岱峰改任紅軍大學遊擊學校校長、步兵學校校長。西北紅軍大學定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毛澤東兼任教育委員會主席。後來,抗大幾經變遷發展成為今天的國防大學。

吳岱峰1959年5月21日談紅軍幹部學校

從1931年到1935年,陝甘邊先後辦過以下軍事學校:①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軍政訓練隊。1931年冬由西北反帝同盟軍黨組織辦起,反帝同盟軍改編為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後,訓練隊改為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軍政訓練隊,隊長張××(應為吉合)(留蘇學生,現在內蒙工作,北京市委劉仁同志瞭解)。分兩個班次,高級班訓練排長以上幹部;普通班訓練班長與優秀戰士。課程有游擊隊怎樣活動等,主要是討論部隊的改編問題。訓練隊設在正寧縣的三嘉塬。1932年春結束。②紅二十六軍二團隨營學校。1933年春,創辦於照金根據地,紅二十六軍二團南下渭華失敗後,學校也垮了。③陝甘邊蘇區紅軍軍政學校。成立予1934年春,是劉志丹同志辦的。志丹同志鑑於部隊擴大,就吸收了許多農民參加,他們的軍事知識太差,急待訓練,於是辦了這個軍事學校,來提高整個紅軍的質量。志丹和仲勳分別任校長和政委,校址設荔園堡。1934年春到1935年春,共辦3期,對象都是排連級幹部。第一期30多個學員,學習1個多月;第二期70多個學員,學習70來天;第三期3個月,100多人。第一期學員畢業後曾停辦一個時期。二、三期是連接辦的。政治課有:“工農紅軍”、“共產黨”、“土地革命(怎樣分配土地)”、“六大決議(十大決議、革命性質等)”。軍事課有“制式訓練(基本動作)”、“尖兵活動”、“班、排、連進攻”等等。除訓練幹部外,還附帶訓練了10多個縣長。學員畢業後,分配到紅軍、游擊隊中工作。

楊伯倫1982年11月來信敘述紅軍幹部學校

紅二十六軍幹校的建立及活動情況。1934年在荔園堡召開了陝甘邊蘇區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成立了陝甘邊蘇維埃政府。這時陝甘和陝北革命也成立了縣、區、鄉各級蘇維埃政府。在這種陝甘邊工農紅軍不斷髮展壯大和蘇維埃政權相繼建立的形勢下,邊區政府開始創辦了紅軍幹部學校,培訓軍政幹部。

幹校開始設在荔園堡一座破廟裡,住3月餘後遷到豹子川。校長劉志丹兼任,具體管理辦學的是副校長吳岱峰,教員馬文瑞、蔡子偉。當時一切都很簡單,沒有教室,學員動手挖了8孔窯洞,在裡面學習、住宿。學習的科目是: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的作戰戰術;南方蘇區的建立和發展情況;游擊戰爭的戰術以及蘇維埃選舉法;分配土地等。學員沒有課本,每人發10張麻紙,1支鉛筆。上課時,老師講,學生記(多數學員不識字,不會作記錄)。劉志丹也親自講過幾次游擊戰術的課。學員來源主要是部隊中的基層幹部和開展蘇區工作的積極分子。我當時是騎兵團的排長,參加了第一期學習。第一期學員60多名。時間每期3個月,共辦了3期,1935年肅反開始就停辦了。這所幹校雖然規模不大,但在陝甘邊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它是我們黨在陝甘邊創辦的第一所軍政學校,對於培養提高廣大軍政幹部的政治軍事素質起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