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行醫」變「上門定製」 市北家庭醫生開闢醫養結合新途徑

商報青島消息(記者 孫開珍 通訊員 張常潔 王恩全 )

9月22日,記者從市北區獲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作為該區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一直以來積極打造社區健康服務圈,將74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在居民家門口,形成了“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醫療服務體系,有效緩解了全區“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坐堂行醫”變“上門定製” 市北家庭醫生開闢醫養結合新途徑

去年7月,家住市北區即墨路街道的居民呂子有患上了高血壓合併心腦腎併發症。在大醫院看病結束之後,他就一直在祥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小病慢病就在社區治療,既省時又方便,國家政策就是好。”他經常說,社區也會定期的給免費測血壓、血糖,宣傳健康教育,給與健康生活指導,做到沒病預防,有病早發現早治療,杜絕併發症的發生,及早扼殺在原發病狀態,為居民當好健康守護人。“以前,一說醫生大夫,那都是坐堂行醫的,病人到醫院,醫生負責診治。診治完,病人就走了。病治好了?還是病人去其他醫院了?醫生也不知道,”市北區衛計局副局長馬海莉介紹,現在市北區正在做的是不但要把社區醫院建到居民家門口,“我們醫生的職責也在改變,由‘坐堂行醫’轉變為‘上門定製’。現在的社區醫院不但要為病人建立檔案,而且我們還定期進社區、進家庭,提供上門服務。”

此外,市北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以結合居民不同需求,定製“個性化服務包”,對行動不便的患者可以提供家庭醫生上門醫療、心理輔導等服務。個性化服務內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慢病長處方、重點疾病健康管理、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等十二項服務。截至目前,市北區共有165支家庭醫生團隊,32萬居民與家庭醫生簽約。如今,該區重點人群簽約服務已達到簽約人數的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