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氣寒冷,將凝結也丨詩意24節氣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丨诗意24节气

中經文化產業:寒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結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 三候 •

一候鴻雁來賓:

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後至者為賓。《通書》作來濱。濱,水際也,亦通。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

雀,小鳥也,其類不一,此為黃雀。大水,海也,《國語》雲:雀入大海為蛤。蓋寒風嚴肅,多入於海。變之為蛤,此飛物化為潛物也。蛤,蚌屬,此小者也。

三候菊有黃華:

草木皆華於陽,獨菊華於陰,故言有桃桐之華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

• 詩詞 •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

唐·戴察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

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幹。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淨宜看。

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池上》

唐·白居易

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

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

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木芙蓉》

唐·韓愈

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

豔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

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願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

《八月十九日試院夢衝卿》

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

喧喧人語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間。

永懷所好卻成夢,玉色彷佛開心顏。

逆知後應不復隔,談笑明月相與閒。

《玉蝴蝶》

宋·柳永

望處雨收雲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

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

遣情傷。故人何,煙水茫茫。難忘。

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

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

黯相望。斷鴻聲裡,立盡斜陽。

《敗荷鶺鴒圖》

明·唐寅

飛喚行搖類急難,野田寒露欲成團。

莫言四海皆兄長,骨肉而今冷眼看。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丨诗意24节气

• 習俗 •

/登高/

眾所周知,重陽節登高的習俗由來已久。由於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後,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昇”、“高壽”。古時登高源於“避禍”。

/吃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於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後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觀紅葉/

很多地方有寒露前後賞楓葉的習俗,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名句說的也是這個季節的習俗,不過寒露節氣還沒有紅楓葉,到了暮秋時節才有紅楓葉。

/飲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麴釀製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秋釣邊/

在江南地區,對喜歡垂釣的人來說,寒露之後的一段時間是不容錯過的好時節。

進入“白露”後,天氣已逐漸涼爽,水溫也下降到魚類喜愛的溫度。此時,飽受盛夏苦日的魚兒又活躍起來,四處遊弋覓食。尤其是在“寒露”之後、“霜降”之前的一段時間,向陽的淺水區域溫度較高,浮游生物比較豐富,因此魚兒們喜聚這樣的地方覓食,此時釣魚易上鉤、易釣獲,也就是釣諺所說的“秋釣邊”。

/鬥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鬥蟋蟀兒的高潮期。蟋蟀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蟋蟀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據記載,鬥蟋蟀兒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促織經》。明朝宣德皇帝也愛鬥蟋蟀兒,致使一隻好蟋蟀兒價至數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兒,大概也始於明朝吧。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丨诗意24节气

您可能感興趣的是

主編:成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