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輩子用心做花燈—記東龍彩燈第四代傳人潘鐵明

花燈又稱彩燈、燈籠,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覃塘區東龍鎮有一位73歲老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專研花燈製作,其製作的花燈曾獲得過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他就是覃塘區東龍鎮東龍彩燈第四代傳承人潘鐵明。

「文化」一輩子用心做花燈—記東龍彩燈第四代傳人潘鐵明

—東龍彩燈第四代傳承人潘鐵明

「文化」一輩子用心做花燈—記東龍彩燈第四代傳人潘鐵明

來到潘鐵明家時,發現老爺子雖古稀但身體健朗,氣色紅潤,說話鏗鏘有力。潘鐵明家世代都是花燈藝人,傳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花燈是功用廣泛的人文事俗載體,具有敬神祭祖、驅邪納祥、祈福禳災等寓意。在當地還有這樣一個傳統:家裡添男丁後,都要購買花燈掛到家族祠堂,祈求孩子健康成長、聰明伶俐。

「文化」一輩子用心做花燈—記東龍彩燈第四代傳人潘鐵明

作為祖傳手藝,花燈成為潘鐵明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製作技藝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純熟。在潘鐵明手中,每一盞花燈都經過劈竹篾、固定骨架、圖紙設計、剪紙、裱糊等工序才能完善。其中最難的是圖紙設計,花燈上的圖案多是象徵美好願景的花鳥詩詞等,每一筆每一畫都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圖案畫好之後還需要剪紙,經過耐心細緻地剪裁,或做成精緻的模型,或形成花鳥圖案貼在花燈的表面,往往需要耗時幾天才能完成一盞花燈的製作。2005年,潘鐵明帶著自己製作的花燈代表廣西去北京參展,其中《七彩花燈》和《鬥牛彩燈》分別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銀獎和優秀獎。2016年,潘鐵明被自治區文化廳授予“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東龍彩燈在製作技藝)生產性示範戶”牌匾。

「文化」一輩子用心做花燈—記東龍彩燈第四代傳人潘鐵明

作為榮獲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的祖傳手藝,潘鐵明非常注重技藝的傳承,用心教導自己的3個兒子製作花燈技術。小兒子潘閃權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並且對雕刻、扎花燈等技藝也是手到拈來。在潘鐵明家中花燈製作工作室的牆壁上,記者看到了一大堆關於壁畫、花燈、神像的製作成品照片。“這些都是我小兒子潘閃權的作品,他不僅會製作花燈,還精通壁畫、木雕製作等技藝,就技術方面來說比我還厲害。”潘鐵明自豪地說。

「文化」一輩子用心做花燈—記東龍彩燈第四代傳人潘鐵明

因為花燈製作工藝複雜繁瑣,加上如今的潘鐵明歲數已高,店裡的生意逐漸由小兒子潘閃權負責。平日裡,潘鐵明就喜歡撥弄二胡、提琴等樂器。採訪中,潘鐵明分別用二胡和小提琴給記者彈奏了《步步高》和《平湖秋月》。“雖然彈奏的不是很好,但有時候鎮裡的文藝隊開展活動,我也會報名參加,也算是貢獻我的一份力量吧。”潘鐵明笑著說。

▍圖文來源:貴港日報(如有不妥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