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今年6月中旬以來,隨著中美互相加徵進口關稅的措施不斷加碼,中美貿易衝突不斷升級,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貿易戰終於爆發。國內外主流看法認為,中國對美出口遠大於從美進口,享有鉅額雙邊貿易順差,因此,美國更容易成為貿易戰的贏家。6月15日,美方宣佈第一批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進口加徵25%的關稅;6月16日,中方宣佈同等規模和力度的反制措施。7月6日起,340億美元進口加徵關稅措施相互生效;8月23日,剩下的160億美元進口關稅措施相互生效。期間,7月10日,美方宣佈第二批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進口加徵10%的關稅;8月3日,中方宣佈對600億美元美國商品進口加徵5%~25%的關稅。現在,我們可以基於中美雙方統計的今年前8個月商品貿易數據,初步評估第一批關稅措施對兩國貿易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批關稅措施於9月24日正式生效,不在本文的研究範疇。同時,本文也不深入探究貿易戰對兩國經濟金融的其他影響。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一、從貿易差額角度看,中方受影響小而美方受影響大

從中方統計看,今年前8個月,中國的貿易順差1697億美元,同比下降26.4%,但對美貿易順差1931億美元,同比增加13.8%,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佔中國貿易總順差的99.7%%,佔比較上年同期上升了35.2個百分點。尤其是自6月份中美貿易衝突正式爆發以來,6~8月份,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均維持了兩位數的同比正增長,分別為增長13.9%、11.3%和18.7%,同期月度貿易順差規模為年內前三位,分別為289億、281億和311億美元(見圖1),8月份更是創了對美貿易月度順差規模的歷史新高。

圖1:中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中美貿易差額及變動情況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總署;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從美方統計看,今年前8個月,美國的貿易逆差5739億美元,同比增長8.4%,其中對華貿易逆差2611億美元,同比增長9.0%,這貢獻了同期美國貿易逆差增幅的48.1%;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佔美國貿易總逆差的45.5%,佔比較上年同期上升了0.2個百分點。自6月份貿易摩擦全面升級以來,6~8月份,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均維持了同比正增長,分別為增長2.8%、9.6%和10.2%;月度貿易逆差規模為年內前三位,分別為335億、368億和386億美元(見圖2),8月份更是創了對華貿易月度逆差規模的歷史新高。

圖2:美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美中貿易差額及變動情況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美國經濟分析局;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二、中美貿易失衡擴大的主要原因是美國國內需求旺盛而非中國企業"搶出口"或者美國企業"搶進口"

無論是中方還是美方的統計均顯示,關稅措施無助於改善中美貿易失衡。分析雙邊貿易失衡加劇的原因,一個可能性是關稅戰的陰影下,中國企業"搶出口"、美國企業"搶進口"的行為所致;另一個可能性是稅改刺激下,美國經濟增長加速,美國國內需求強勁,美元強勢,部分抵消了關稅措施的影響。財政赤字助長貿易赤字,所謂"雙赤字"問題,本就是美國一個長期的經濟現象。

從中方的統計看,今年前5個月,中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長13.0%,對美出口增長12.3%,後者低於全國平均增速0.7個百分點;6~8月份,中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長11.0%,對美出口增長12.3%,後者高於全國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見圖3)。由此,似乎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6~8月份中國對美出口可能有"搶出口"之嫌。

圖3:中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全國出口和對美出口增速(單位:%)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總署;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注:2018年累計為2018年前8個月累計。

但是,今年前8個月,中國出口平均增長12.2%,對美出口增長12.3%,二者偏離並不太大,2017年中國對美出口增長11.3%,遠高於全國出口平均增速7.9%(見圖3)。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對美出口應該就是美國自華進口,而美方統計數據並不支持美國企業的"搶進口"行為。

從美方的統計看,今年前8個月,美國進口累計同比增長9.3%,對華進口增長8.0%,後者低於全國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其中,前5個月,美國進口累計同比增長8.8%,對華進口增長9.4%,後者高於全國平均增速0.6個百分點;6~8月份,美國進口累計同比增長10.2%,對華進口增長6.0%,後者低於全國平均增速4.2個百分點(見圖4)。

如果說美國存在"搶進口"行為的話,似乎應該是發生在年初,而不是年中,時間點有些"錯位"了。但年初美國自華進口增速快於全國平均增速並不異常,2017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增長9.3%,遠高於全國6.9%的增速(見圖4)。而且,在5月29日美國單方面撕毀"5.19"聯合聲明,威脅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之前,市場普遍認為中美貿易爭端只是口水戰,而不會付諸實施。

圖4:美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全國進口及自華進口增速(單位:%)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美國經濟分析局;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注:2018年累計為2018年前8個月累計。

何況,如果中國企業懼怕關稅措施對美"搶出口",那麼在生意場上長袖善舞的美國企業又豈會甘居人後,不對華"搶出口"呢?實際情況卻是,6~8月份,美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長9.6%,對華出口增長0.5%,後者落後全國平均增速9.1個百分點,低於前5個月對華累計出口增速7.3個百分點(見圖5)。

是故,通過兩國統計數據的交叉比對,我們更願意相信,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擴大是需求端拉動而非"搶出口"的供給端推動。而且,美元強勢背景下,疊加中美貿易摩擦、國際金融動盪、金融風險釋放等不確定因素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6~8月份累計下跌了6.0%(見圖6),客觀上有助於部分抵消美國加徵進口關稅對中國出口的衝擊。即便中國企業有"搶出口"行為,對中國整個出口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圖5:美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全國出口及對華出口增速(單位:%)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美國經濟分析局;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注:2018年累計為2018年前8個月累計。

圖6:美元指數與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單位:1973年3月=100;元人民幣/美元)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資料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三、第一批關稅措施下來,美國對華出口受到的衝擊大於中國對美出口

從美方的統計來看,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的二級分類,今年前8個月,美國對華66類出口商品中,有21類商品累計出口同比負增長,其中8月份對華出口同比負增長的達到33類(見圖7);美國自華67類進口商品中,有13類商品累計進口同比負增長,其中8月份自華進口同比負增長的達到18類(見圖8)。由此可見,美國對華出口受到的影響面更大。當第一批關稅完全落地後,8月份美國對華出口同比減少了14.2%,較同期美國出口平均增速低22.2個百分點(見圖5);自華進口同比增長4.5%,但較同期美國進口平均增速僅低6.6個百分點(見圖4)。

圖7:美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按SITC二級分類的對中國出口同比增速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單位:%)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圖8:美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按SITC二級分類的自中國進口同比增速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單位:%)

資料來源:美國商務部;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從中方的統計來看,根據世界海關組織制定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製度》(HS)的分類,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美出口的98類(章)商品中,有13類商品累計出口同比負增長,其中8月份對華出口同比負增長的達到18類(見圖9);中國自美進口的98類商品中,有35類商品累計進口同比負增長,其中8月份自華進口同比負增長的達到22類(見圖10)。中方統計也印證了中國自美進口受到的影響面更大的判斷。當第一批關稅完全落地後,8月份中國對美出口同比增長13.2%,較同期中國出口平均增速高3.4個百分點(見圖3),遠好於美方統計的8月份對華出口同比負增長;自美進口同比增長2.2%,較同期中國進口平均增速低了17.7個百分點(見圖11)。

8月份中國對美出口較快增長可能與美國7月中旬宣佈的第二批關稅措施關聯不大。除美方統計數據不支持美國企業"搶進口"的判斷外,從在中國報關出口到美國進口報關之間有時間差,而第二批關稅措施9月份隨時可能落地,"搶出口"不一定有利可圖。大家對於7月份一艘貨輪拖著美國大豆趕往中國海關報關的新聞應該還記憶猶新吧?

圖9:中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按HS分類的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速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總署;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圖10:中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按HS分類的自美國進口同比增速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總署;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圖11:中方統計2018年前8個月全國進口和自美進口增速(單位:%)

管濤:盤點中美貿易衝突的第一回合對兩國貿易的影響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總署;WIND;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注:2018年累計為2018年前8個月累計。

之所以對美國出口的影響大於中國,一方面是因為第一批關稅措施只佔到2017年中國對美出口的10%左右,卻佔了美國對華出口的30%多。另一方面是因為產業空心化背景下,美國短期難以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據測算,第一批34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中,有59%是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其中有不少是在華的美資企業。

四、美國部分輸華產品大滑坡,對美國政府的政治壓力不容小覷

從美方的統計看,在按SITC二級分類的66類商品中,今年以來美國有不少對華商品輸出同比出現了崩塌式下滑。其中,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顯然是重災區。例如,美國肉及肉製品出口自5月起持續30%~40%的同比負增長;乳品及蛋類出口7、8月份持續負增長,每月跌幅達40%左右;穀物及其製品出口自5月起持續負增長,每月跌幅達85~98%,對華出口基本已歸零;油籽及含油果實出口自6月起同比負增長,8月份跌幅達94.5%……。7月底,美國政府提議撥款120億美元,對美國農戶進行緊急救助。近日,美國農業部長公開感嘆,美國農產品貿易過度倚賴中國市場"可能是個錯誤"。

隨著首批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的措施逐步落地,且中美貿易爭端愈演愈烈,對美輸華產品的影響面擴大,衝擊也進一步加深。例如,8月份,美國煤、焦炭及煤磚出口同比下降82%;石油、石油產品及有關原料出口下降83%;陸路車輛(包括氣墊式)出口下降46%;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出口下降30%……。

據統計,今年8月份,美國按SITC二級分類的66類出口商品中,有33類商品對華出口累計同比下降1%~95%,其中跌幅超過20%的有22類商品(見圖7);而中國按HS分類的98類出口商品中,有18類商品對美出口累計同比下降2%~80%,其中跌幅超過20%的僅有5類商品(見圖9)。

美國政府多次公開指責中國在貿易戰中運用關稅工具打擊共和黨票倉,干預美國中期選舉,這無疑是在詆譭中國政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貿易衝突給美國政客造成的焦慮。根據"沉默的大多數原則",哪怕貿易戰中利益受損的企業和行業只是極少數,他們的抱怨和訴求也會政府造成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9月12日,美方主動發出邀請,希望與中方重啟貿易談判。儘管美國政府對此一再表白,沒有感到壓力要與中國達成貿易協定,但是否真的沒有壓力,也是苦樂自知了。

五、主要結論

在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第一個回合中,中方在貿易領域可能是略勝一籌。這一結果應該並不出人意料,因為這與美國國內的投資儲蓄狀況有關,與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國際分工格局有關,也與中國自身的製造業國際競爭實力有關。當然,拋開在貿易領域中國本身也遭受一些損失外,在其他領域,可能中國並不佔優。比如說,中美貿易爭端加劇了中國股市和匯市震盪,在金融領域應該是美方佔了上風。

第一個回合,可以說是雙方各有勝負。因此,中方既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沾沾自喜。根據特朗普奉行的"交易的藝術",美國政府正在遵循叢林法則,採取瘋人策略,施壓貿易伙伴屈服。我們要基於紮實的數據,而不是基於猜測或故事,做出判斷和決策,爭取在應對錯綜複雜的中美貿易紛爭中趨利避害,更好地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

(本文擬發於《中國外匯》10月下半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