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個國家將發行央行數字貨幣,一文揭開央行數字貨幣現狀和前景

"發行央行數字貨幣成主流?"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中本聰發表《比特幣白皮書: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十週年紀念日。

2008年11月1日,神秘極客中本聰發表了比特幣白皮書,第一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

十年之後的今天,區塊鏈技術已經迅速走進了大眾視野,其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肯定,包括各大行業巨頭和各國政府。在比特幣之後,也已誕生了上千種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數字貨幣。

在這一場極具革新性和顛覆力的浪潮中,各國政府在監管這個市場的同時,也已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本身。發行央行數字貨幣(CBDC)成為各國央行正在積極探索的方向。

早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就成立了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以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5年開始,央行又開始對數字貨幣領域的一些重點問題開展調研並形成了一系列研究報告。 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在深圳正式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人民銀行科技司原副司長姚前出任所長。

在2018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招聘啟事中,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也對其性質和職責作了明確的說明: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是經中央編辦批准設立的中國人民銀行直屬事業單位。主要工作職責是:根據國家戰略部署和中國人民銀行整體工作安排,跟蹤研究數字貨幣與金融科技創新進展,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超過十五個國家的央行已發行或正在考慮發行央行數字貨幣。

委內瑞拉在2017年12月發行了石油幣。石油幣是以石油為背書的數字貨幣,旨在緩解委內瑞拉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和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此外,瑞典央行目前正在考慮推出名為電子克朗(e-Krona)的央行數字貨幣;新加坡金管局主導的UBIN項目計劃在第三階段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美國正在考慮發行FedCoin(聯邦幣);今年9月15日,泰國中央銀行(BOT)也對外宣佈了名為CTH的央行數字貨幣項目。

可見,數字貨幣的誕生給傳統金融體系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推動了各國貨幣體系的創新,甚至還被寄予厚望來解決一些現存問題。比如,瑞典計劃推出電子克朗(e-Krona)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現金使用率的暴跌,瑞典政府希望可以藉此來捍衛央行控制貨幣發行、調節貨幣週轉和調控經濟的能力。

目前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各國考慮發行以國家主權為擔保的央行數字貨幣似乎已成為主流。

超15個國家將發行央行數字貨幣,一文揭開央行數字貨幣現狀和前景


“被視為現金替代品的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與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根本區別在於發行者的不同。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者是各國中央銀行,是中心化的法定貨幣,而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貨幣是去中心化的,是非法定數字貨幣。

而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佈式賬本技術,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區塊鏈技術不依賴於中心化的第三方來進行管制,通過分佈式核算和存儲,各個節點實現自我信息驗證、傳遞和管理,並不需要銀行這樣的中心權威機構來記錄和管理。

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趨勢似乎和中本聰最初的設想相矛盾。

雖然央行數字貨幣在今後的實際應用中,也可以實現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間點對點的交易,無需商業銀行這樣的中介機構的介入,但央行數字貨幣的本質還是中心化的。同時,各國央行為了防止洗錢和逃稅,在該系統發生的所有交易往往都可被央行追蹤,匿名性也難以實現。且央行數字貨幣也難以像比特幣一樣總量保持恆定,因為央行會根據消費者持有意願和經濟運行狀況來調節發行量。

因此,央行數字貨幣在性質上更多地是採用了區塊鏈技術的電子法幣,是現金的電子形式,以降低流通和交易成本。

今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在其發表的《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幾點考慮》(下稱《考慮》)一文中,就對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性質給出了說明:

“現階段我國研發央行數字貨幣的首要出發點是補充與替代傳統實物貨幣,其界定屬於現金(M0)範疇。這一提法與歐央行關於數字基礎貨幣的報告接近,歐央行認為允許非銀行主體以1比1的比率,將銀行存款轉換為數字基礎貨幣的直觀方式似乎更有吸引力,條件是非銀行主體使用數字基礎貨幣的主要目的是代替現金而非銀行存款。只要是以取代現金為主,數字基礎貨幣的負面效應就可能忽略不計。因此至少在起步階段,還是將數字基礎貨幣定位成替代現金,直到獲取更多的經驗。”

也就是說,由於還在缺乏經驗的起步階段,為了避免數字貨幣的負面效應,中國人民銀行現階段還是對可能將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定性為現金的替代品,且很多國家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

此外,對於各國央行來說,還值得一提的是,當央行數字貨幣在國內發行後,還可以更好地對國家貨幣和金融進行監管。

因為一旦央行數字貨幣進入社會各個領域,央行就可以監控到貨幣運行的全過程,監管機構就可以掌控全方位的貨幣流通信息,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不確定性風險的問題。

超15個國家將發行央行數字貨幣,一文揭開央行數字貨幣現狀和前景


“央行數字貨幣前景未明”

截止目前,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數量已達到了49件,內容涵蓋數字貨幣錢包和數字貨幣體系的相關方案設計等。

《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之前刊載過一篇名為《未來戰爭:大國博弈與新技術的角力》的文章,把未來大國之間的競爭錨定在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定向智能武器上。在未來的數字經濟時代,有望成為主流通貨的數字貨幣也被視為大國間競爭的重點,各國央行在這一領域奮起發力也是理所當然。

雖然各國央行對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熱情高漲,目前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進展,但距離央行數字貨幣的真正落地和流通,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今年3月發佈的一份名為《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報告中強調,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每一步都需要慎重且全面的考慮。

這份報告指出,各國需要進一步研究央行數字貨幣可能對利率、中介結構、金融穩定和金融監管的影響。且匯率和其他資產價格會因此受到的影響仍不明確,也值得進一步探索。

通用型央行數字貨幣(允許廣泛訪問的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會對銀行和金融體系產生廣泛的影響。商業銀行對客戶存款的依賴可能會變得不那麼穩定,因為在壓力較大的時候,存款可能更容易轉移到中央銀行。

雖然相比之下,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會限制訪問的數字貨幣)與分佈式賬本技術的結合,可能會提高涉及證券和衍生品交易的結算效率。但就目前已提出的批發支付實施方案來看,與現有基礎設施大致相似,優越性並不顯著。

我們可以看出的是,當現金越來越少被人們所使用、現行金融體系受到威脅的時候,各國央行在產生危機感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去尋找出路。區塊鏈技術、分佈式賬本技術已經成為了推動貨幣和金融創新的重要手段。

但很顯然的是,就目前來看,在缺乏經驗和眾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央行數字貨幣的前景仍不明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