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5个国家将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一文揭开央行数字货币现状和前景

"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成主流?"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中本聪发表《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十周年纪念日。

2008年11月1日,神秘极客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第一次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

十年之后的今天,区块链技术已经迅速走进了大众视野,其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肯定,包括各大行业巨头和各国政府。在比特币之后,也已诞生了上千种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数字货币。

在这一场极具革新性和颠覆力的浪潮中,各国政府在监管这个市场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区块链技术本身。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成为各国央行正在积极探索的方向。

早在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法定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以论证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5年开始,央行又开始对数字货币领域的一些重点问题开展调研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报告。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深圳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副司长姚前出任所长。

在2018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招聘启事中,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对其性质和职责作了明确的说明: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是经中央编办批准设立的中国人民银行直属事业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整体工作安排,跟踪研究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创新进展,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十五个国家的央行已发行或正在考虑发行央行数字货币。

委内瑞拉在2017年12月发行了石油币。石油币是以石油为背书的数字货币,旨在缓解委内瑞拉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和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此外,瑞典央行目前正在考虑推出名为电子克朗(e-Krona)的央行数字货币;新加坡金管局主导的UBIN项目计划在第三阶段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美国正在考虑发行FedCoin(联邦币);今年9月15日,泰国中央银行(BOT)也对外宣布了名为CTH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

可见,数字货币的诞生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推动了各国货币体系的创新,甚至还被寄予厚望来解决一些现存问题。比如,瑞典计划推出电子克朗(e-Krona)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现金使用率的暴跌,瑞典政府希望可以借此来捍卫央行控制货币发行、调节货币周转和调控经济的能力。

目前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各国考虑发行以国家主权为担保的央行数字货币似乎已成为主流。

超15个国家将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一文揭开央行数字货币现状和前景


“被视为现金替代品的央行数字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与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根本区别在于发行者的不同。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者是各国中央银行,是中心化的法定货币,而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是去中心化的,是非法定数字货币。

而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区块链技术不依赖于中心化的第三方来进行管制,通过分布式核算和存储,各个节点实现自我信息验证、传递和管理,并不需要银行这样的中心权威机构来记录和管理。

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似乎和中本聪最初的设想相矛盾。

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实现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间点对点的交易,无需商业银行这样的中介机构的介入,但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还是中心化的。同时,各国央行为了防止洗钱和逃税,在该系统发生的所有交易往往都可被央行追踪,匿名性也难以实现。且央行数字货币也难以像比特币一样总量保持恒定,因为央行会根据消费者持有意愿和经济运行状况来调节发行量。

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在性质上更多地是采用了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法币,是现金的电子形式,以降低流通和交易成本。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其发表的《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下称《考虑》)一文中,就对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性质给出了说明:

“现阶段我国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的首要出发点是补充与替代传统实物货币,其界定属于现金(M0)范畴。这一提法与欧央行关于数字基础货币的报告接近,欧央行认为允许非银行主体以1比1的比率,将银行存款转换为数字基础货币的直观方式似乎更有吸引力,条件是非银行主体使用数字基础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代替现金而非银行存款。只要是以取代现金为主,数字基础货币的负面效应就可能忽略不计。因此至少在起步阶段,还是将数字基础货币定位成替代现金,直到获取更多的经验。”

也就是说,由于还在缺乏经验的起步阶段,为了避免数字货币的负面效应,中国人民银行现阶段还是对可能将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定性为现金的替代品,且很多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此外,对于各国央行来说,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央行数字货币在国内发行后,还可以更好地对国家货币和金融进行监管。

因为一旦央行数字货币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央行就可以监控到货币运行的全过程,监管机构就可以掌控全方位的货币流通信息,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不确定性风险的问题。

超15个国家将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一文揭开央行数字货币现状和前景


“央行数字货币前景未明”

截止目前,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量已达到了49件,内容涵盖数字货币钱包和数字货币体系的相关方案设计等。

《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之前刊载过一篇名为《未来战争:大国博弈与新技术的角力》的文章,把未来大国之间的竞争锚定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定向智能武器上。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有望成为主流通货的数字货币也被视为大国间竞争的重点,各国央行在这一领域奋起发力也是理所当然。

虽然各国央行对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热情高涨,目前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但距离央行数字货币的真正落地和流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名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报告中强调,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每一步都需要慎重且全面的考虑。

这份报告指出,各国需要进一步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对利率、中介结构、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的影响。且汇率和其他资产价格会因此受到的影响仍不明确,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通用型央行数字货币(允许广泛访问的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对银行和金融体系产生广泛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客户存款的依赖可能会变得不那么稳定,因为在压力较大的时候,存款可能更容易转移到中央银行。

虽然相比之下,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会限制访问的数字货币)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结合,可能会提高涉及证券和衍生品交易的结算效率。但就目前已提出的批发支付实施方案来看,与现有基础设施大致相似,优越性并不显著。

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当现金越来越少被人们所使用、现行金融体系受到威胁的时候,各国央行在产生危机感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去寻找出路。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货币和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

但很显然的是,就目前来看,在缺乏经验和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央行数字货币的前景仍不明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