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如何過「春節」?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正式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孫中山引進西洋曆法,改變傳統的正朔,以公曆為標準紀年,將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

民國時期如何過“春節”?

這樣,在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曆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執法、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 會的陰陽合曆體系,人們按習慣沿用,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社會生活。在民國初年,政府雖然強力推行新的歷法,但也考慮到民眾生活的需要,採取調和折中的方式。

 

民國時期如何過“春節”?

民國時期如何過“春節”?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 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該呈文。由此,傳統農曆新年歲首在官方意義上正式被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曆的1月1日頭上。

然而,一般百姓並不理會公曆元旦,仍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新年。

民國時期如何過“春節”?

這樣,由於政治變革的原因,在近代中國社會出現了兩個新年,一是“民國新年”,在公曆元旦;一是 “國民新年”,在農曆春節。

民國時期如何過“春節”?

公曆元旦新起,沒有任何民俗內涵,農曆春節卻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民俗事象豐富。農曆歲首,本來就在孟春正月,它很早就與立春 節氣有著密切的聯繫。漢朝以來迎接新年的節俗中,很多都包含著迎接新春的意思。

民國時期如何過“春節”?

民國 春運

所以民國時期直接將農曆歲首稱為春節,符合傳統節日的內在性質,人們易於接 受。而作為一般百姓,人們照例稱農曆歲首為新年或大年。

民國時期如何過“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