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釋法:巧用「六尺巷」化解鄰里糾紛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六尺巷”的故事,說的是清朝張家與吳家宅基糾紛的故事,兩家院落之間本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因建房佔巷,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由於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衙門不敢輕易了斷。張家一氣之下寫信送給當朝宰相張英,不想張英看後便修書回道: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雙方由此深明大悟,均讓出三尺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以案釋法:巧用“六尺巷”化解鄰里糾紛

當然故事是說的昨天,今天要講的故事是發生在臨西縣老官寨鎮某村的一個真實事件,該村鄭某與張某兩家都住在村內東北角,房屋左右相建,門口東西相對,中間是一個南北衚衕,是多年的近鄰。但在張家院子之外西側有著一塊閒散地,屬於歷史遺留,但一直沒有確權。在2017年春,張某私自往西四米擴建了一道院牆,引起了鄭某的不滿,認為這樣的做法影響了了他家的通行,在交涉未果後,兩家開始“冷戰”連延。2017年7月份,鄭某也趁翻蓋房屋之機,往東擴建了近二米寬的地,張某認為鄭某翻蓋房屋不僅佔了自己的權益,而卻影響了正常通行,於是張某索性拉來沙土堵在了兩家的衚衕口,致使衚衕誰也不能過,兩家糾紛進一步升級。

以案釋法:巧用“六尺巷”化解鄰里糾紛

老官寨鎮司法所在得知這樣的情況後,立即組織該村調解委員會介入工作,進行現場調解,防止矛盾激化。

首先,鎮司法所立即著手對張某的宅基進行實際丈量,並對村內知情人員進行走訪,掌握了處理好問題的第一手材料,經瞭解得知,張某的院外確係有一塊閒地是歷史遺留,但因時間較長,無法確定具體面積。

而後在村委會進行了現場調解,由村人民調解員從法律的角度,對《民法通則》《物權法》等有關相鄰權規定進行講解,並解讀了《民法通則》第83條中“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係”的規定。同時又從仁義道德的角度給兩家人講了一個發生在清代的“六尺巷”的故事,深刻分析了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以古喻今,古人以豁達寬容謙和的方式正確處理鄰里糾紛,留下千古美談,讓兩家人明白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重要性,並規勸雙方從鄰里友好相處的原則出發做些讓步。

在鎮、村兩級調解人員的耐心講解及開導下,最終雙方達成協議:1.鄭某拉走堵在衚衕的沙土,不再影響互相的正常通行。2.張某的院牆向東退換1米,鄭某退換多佔的2米,作為雙方公共通行;3.公共用地為集體所有,今後任何一方不得再私自佔用;4.是雙方不計前嫌,重歸於好。至此在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努力下,成功調處一起鄰里宅基地糾紛,當事人雙方解開了纏繞在心中的“心結”,握手言和。

以案釋法:巧用“六尺巷”化解鄰里糾紛

【案例點評】處理歷史宅基遺留問題的原則就是:尊重歷史、面對現實,有利於生產生活。“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六尺巷”作為一個文化的載體,其典故所包含的謙和禮讓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本案的處理中,調解員首先調查清案情的始末,掌握住第一手材料,然後穩定住雙方的情緒,依法、依理明確是非、劃清責任,不僅解決了彼此之間的宅基地糾紛,也修復了破碎的鄰里感情,真正做到了鄰里和睦,同時也維護了良好的社會風尚,傳播和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韓陽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