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想做個足夠取代微信的社交軟體,至少需要砸多少億?

二肥子3


以現在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環境來看,想做一個足夠取代微信的社交軟件的話,難於登天,但是呢,如果要問要砸多少錢的話,就別說幾個億了。

我們直白一點,有多少錢砸多少錢,砸多少都不為過。如果家底微薄的,甚至於傾家蕩產,可能都做不出取代微信的一款社交軟件。當然,如果無限砸錢,還是有機會的。

為什麼說要做一款能夠取代微信的社交軟件就要有多少錢砸多少錢呢?先看看微信的數據,超過 10 億的日活,基本普及全中國,從 15 歲到 70 80 歲的老人,有微信的人,都不是什麼值得驚訝的事情了。

如果真的願意砸錢,不斷砸,無限砸,完全是有機會砸出一款取代微信的社交軟件的。前提就是有錢,不惜一切代價砸錢。

有人說砸錢就能做出一款取代微信的軟件,為什麼沒人砸呢?因為沒人願意砸錢,這是個無底洞,沒有人知道要砸多少錢。具體可行的方式,就是註冊給錢,拉人給錢,聊天給錢,髮圈給錢......反正現在在微信用的一切,如果我們在這款社交軟件上面都給錢,還怕人不來?

什麼發公眾號啊,看公眾號文章啊,都給錢。我保證,那些使用微信的人都跑著過來。有錢給誰不要?

但是問題就在這了,誰願意砸這麼多錢?而且還是一直砸,不斷砸,砸到沒人用微信為止,你願意嗎?肯定不啊,得不償失啊。

砸出來的這麼一款軟件,花了多少錢,估計還沒把微信砸死,自己就先心臟病發死掉了。像滴滴快的砸錢,快的死了。ofo 摩拜砸錢,ofo 快死了,摩拜被收了。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砸錢,百度外賣死了。。。

在互聯網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想做一款產品,最為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砸錢,有多少砸多少,往死裡砸。簡單點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別說做一款取代微信的社交軟件了。

但是沒人砸啊,無底洞,誰願意砸?要真有這個閒錢,早去西方享受極樂世界了。

所以你認為微信有可能被取代麼?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stormzhang


說難其實也不算非常難,但是說簡單也確實不簡單,重要的是思維而不是盲目跟風,如果想做出取代微信的軟件,眼光就不能僅僅放在"社交"上,當考慮的足夠多觀察的足夠細時,這款軟件一定會出現。

以抖音為例,抖音介紹中是一款社交軟件,上億的人聚集在一起,完全是因為那些或搞笑或幽默又或是奇葩的小視頻,用戶通過分享自己的視頻進行社交,運作方式和微信完全不同,它沒有QQ那樣龐大的人流量,甚至一開始也沒有微信那樣強大的經濟實力後臺幫忙推動,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火了,假若10個人裡有9個人都在用微信,那這十個人中也一定至少有7個人在刷抖音,從小學生到六七十歲的大爺大媽就算沒用過也聽說過。

由此可見,想做出一款壓過微信的軟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迎合時代,女生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好!抖音上有美顏功能,社會節奏快大家無暇關注太複雜的東西,好!抖音的每個視頻都只有短短的不到一分鐘,另外抓住人人都想當主播火起來賺錢的心理,抖音的使用方式和體驗與一些主打直播的軟件極像,卻在直播的基礎上增添了自己的元素,分享寵物分享小技巧的視頻使廣大用戶樂在其中,正是因為抓住了當代社會需要什麼,抖音晚於微信上線卻人氣暴漲,僅僅兩年多的時間用戶就已經過億。

但是,抖音就算再火,如果不抓緊完善還是取代不了微信的地位,騰訊就算再火也經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讓大家失望,可微信畢竟集各種APP於一體,付錢打車發紅包樣樣包含,娛樂的同時大家還是要生活的,不可能說不用就不用了,除非出現一款軟件,就像百度的出現集中了所有網站使大家更加方便搜索,百度在出現之前也沒人想到賺錢居然這樣簡單把所有網站集中在一起就行,辦法都是人想的,砸多少億也比不上靈光一現和初心,百姓看的還是哪個對自己更有利,而不是大把大把的砸錢留人,以錢留人只可一時無法一世。


鎂客網


到底該如何定義微信?如果只是界定為社交軟件,是否全面和準確?



這原本就是一個大前提的問題。

如果只是把微信定義為社交軟件的話,其實,微博的很多功能都與其重合,微博有沒有機會取代微信?

如果微信掛了或徹底退出市場了,那麼,微博是完全有可能取代微信的。

但是,短期來看,似乎看不到微信掛掉或退出市場的理由或跡象。

僅就社交軟件而言,原本就可以區分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商務社交和生活社交,知識分享社交和婚戀交友社交等等。

簡單說,在很多細分社交服務領域,微信並沒有包打天下。

至於取代微信,或有無社交軟件取代微信,技術上並無太大門檻,因為微信本質上還是即時通訊工具,所需投入的資金量也是有限的。

但是,最終有無一款產品取代微信,最終還是要看用戶選擇和習慣,對於習慣了通過微信聯絡親朋好友的用戶,有了替代品或替代工具,偶爾用一下並不是取代。

事實上,早年MSN在商務社交領域的地位給人感覺無可撼動,但後來不僅被QQ取代了,微信出來後,MSN更是難覓蹤跡了。

因此,沒有什麼產品或服務是不可取代的,微信也不例外,只是時間未到。


李俊慧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帝國傳奇的締造者正是張小龍。

2012年3月29日,微信用戶破億,耗時443天。

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破2億,耗時縮短至不到6個月

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戶3億。

2013年8月5日,微信國內用戶超過4億:8月15人,海外用戶超過1億。

到目前為止,微信用戶量已接近10億。雖然一個人可能會有多個微信號。但騰訊仍穩坐國內社交軟件的頭把交椅。

要做一個像微信一樣優秀的社交軟件並不難,難的是吸引用戶轉移到自己的平臺。社交軟件的用戶粘性很大,用戶群體多。一旦做起來,會形成很穩固的用戶,習慣一旦養成,其他公司再想做就很難了。

馬雲一直想做社交,憑藉其高質量的員工難道做不出一個優秀的社交軟件嗎?用戶一旦沉澱,形成穩定的群體,很難打破社交一家獨大的場面。唯一的出路就是差異化競爭。釘釘就是差異化競爭,服務於企業用戶下的產物。

同樣,支付寶專注於移動支付,長期處於行業領先的地位,這也是用戶粘性導致的,如果不是騰訊將微信支付植入到微信中,而是做一個獨立的APP,微信支付很難有今天良好的局面。

現在,微信經過多年的發展,迭代更新,已經越發完善,各種功能齊全,年前的微信小遊戲更是讓其又火了一把。微信已成為人們離不開的社交工具,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有企業會攻下微信帝國的宏大版圖!


印第安老斑鳩aha


第一,一兩年內根本無法替代;第二,替代微信的肯定不是另一個微信。

現在看起來快手抖音孵化的新社交軟件有可能替代微信。

但去年一年快手抖音投入了多少錢,知道不?

光廣告兩家都投了有10億美金。其他研發運營成本還沒算進去。

而且頭條系想替代微信,還不單單是靠抖音一款產品,今日頭條、火山小視頻、西瓜影音、XXXX(死了)齊上陣一起分食微信生態。

這成本就更高了。

不過現在看上去,頭條的運營能力最強,最有可能替代微信。

但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積澱戰鬥。

去年頭條各項投入支出,(包括投資),最少15億美金,最高25億美金,取中間值在20億美金。

隨著戰事加劇,未來兩年花錢只會更多!

為了打下微信,頭條未來往少的算,要砸出70億美金。往高的算,得上150/200億美金了吧!

當然,頭條有錢能賺錢,也有強大的技術產品支持,還有可能現在海外突破,然後轉回國內收割市場。砸這麼多錢是完全有可能,且很大可能會成功的!

你一個新公司就別想了,沒可能成功。

想成功的話,先至少積累5年的時間吧!


百略網


這個問題有意思了,今天剛看到騰訊公佈的2017年年報,我用數據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是年報中的數據截圖,可以看到,微信和wechat合併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恐怖的9.89億,近十億的用戶量,首先就給這個問題來了個下馬威

現在互聯網社會,獲取用戶和用戶引流的成本越來越高,我們平均一下,獲取一個新用戶的成本是50元,因為還要從微信手裡搶人,騰訊肯定不會讓你那麼容易搶過去

其實這個價格一點都不高,一個橫空出世的產品,廣告費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且,用戶積累到一定值後會越來越難

如果是這樣的話,首先,獲得10億用戶,就需要500億元



那我還要組建一個和騰訊團隊差不多的精英團隊,團隊人數怎麼著,也得一百人,可能還不夠,咱們就按一百人算,而且100人都得是精英,業務能力超強

一年的工資支出,每人年收入得100萬,平均一下,這樣就是一億的年工資支出,這還不包括挖人的費用,畢竟人才都是很搶手的

還有專利的購買和使用,畢竟一些技術自己研發的話,時間和人力花費太多,不如購買來的實在,而且發展速度要更快,但是核心專利和技術人家肯定不會賣,你得自己研發

還要和其他第三方服務談合作,畢竟,微信能發展到現在,並不是他自己的功勞,合作商的加盟也功不可沒,比如說微信的各種小程序

這麼算下來的話,至少1500億,還是保守估計,是騰訊公司一年收入的一半多,但這是在你想幹什麼,什麼都能成的理想情況下,但是顯示肯定比理想難的多得多


美娘講故事


如果在正常的商業行為來策劃,無論投入多少錢,這個可能性短期內無限接近零,只能等騰訊自己犯下大錯才有機會。


如果大家吹吹牛,資金不做限制,那麼可能性還是有的。


第一,收購谷歌,全權控制安卓系統。現在,安卓用戶和IOS用戶,在國內比例估計是安卓70%,IOS30%左右。這個是我估算的,原因是找不到官方權威數據。但應該差不多吧。


給騰訊抬槓,既然你收購了安卓,就在安卓最新的版本上故意漏下一些BUG,當微信在上面使用時候,會出現死機、延時什麼的,總之就是大幅度降低在安卓上使用微信的感受,要用戶感受到微信不好用,難用。因為微信是基於安卓的,你係統平臺有BUG,微信不能拿你怎麼樣。


你可能會提出,那麼IOS呢?不用管,其實安卓用戶轉投IOS比例不會很大,特別是老人家、學生群體,這個群體是安卓用戶主要用戶,也會因為開支的問題不輕易轉投IOS的。


第二、利益引誘


當安卓那邊微信出了較多問題,用戶使用感受下降,即可推出新一代類似微信的APP了。前期使用燒錢的方式,吸引用戶使用。就是你使用這個APP,每天滿多少個小時則獎金現金。(如3小時獎勵5元,5小時獎勵10元),前期會使得巨量的學生、工薪、老人家群體轉投。累積起用戶基礎數量。


經過1-2年這樣燒錢,燒他幾百億,上千億,2年內用戶群體上升到3-5億問題不大。這時候已經到達取代微信臨界點了。


餘下的,不是什麼難事了。


上述全是吹牛!


崔泡泡的電影酷


當下有實力也就能力的只有三大運營商,只是企業固步自封,跟不上互聯網思維。也不願意給用戶實惠。如果當年三大運營商有現在各種王卡的優惠來推廣自家軟件也就沒有微信什麼事了。

現在來說微信還是受制於三大運營商的。以中國移動的用戶基數和資金實力完全有能力在幾年內取代微信或者形成競爭。

一. 移動可以把現在的飛信界面設計更加人性化,簡約實用為主, 當然對於使用軟件需要做到費用全免或減免。 現在的微信很多功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過於繁瑣,現在快消費時代大部分人是厭煩繁瑣的東西比如微信。但是你沒有更好的替代品。

二.移動完全可以和騰訊的敵人或者對手合作推出一些優惠活動推廣自己的軟件。比方和阿里,今日頭條,百度等這些合作推出減免流量合作,對方軟件的用戶使用移動的流量使用對方的軟件每天可以減免流量使用而對方在各自家軟件給予移動聊天軟件廣告支持來推薦用戶使用。以移動的服務和網絡質量這是可行的。

三.對於用戶使用軟件聊天或者操作其他服務設置活躍度評定,根據評分不同得到不等移動積分獎勵,而移動的積分就目前而言也是可以兌換話費,流量,實物等東西的。當然也可以和各大合作商打通積分兌換,比方可以兌換淘寶的購物積分,餓了麼的抵扣券等。

四.對於推薦新用戶可以給予推薦一位新用戶雙方一定比例手機月租費抵扣,全網通話、流量減免優惠。

五.可以在軟件做一個類似今日頭條這個的公共信息菜單,在給予合作商優惠的同時邀請各大合作商入住,合作商是沒有理由拒絕的。移動可以邀約一些合作伙伴,媒體類,自家的各軟件服務商入駐。比方可以整合全部 和字輩的應用到裡面,我關注了10086,那就可以通過這個公共號查詢手機話費,服務信息及推送各種手機服務。我關注了和支付就會得到和支付推送各種優惠和信息,關注和彩鈴就會推送彩鈴相關服務。關注了和優惠就會推送各種優惠信息等等等等。

六.來合理設置優惠程度和活動期限來限制在沒有盈利項目的情況下虧損過度。

線下中國移動的千城萬店也是推廣的優勢。

當然只是大體方面的臆想和意淫,以移動的企業背景和企業理念來做對於目前來說還是非常不現實的。要不飛信早就成功了。

與其被別人格了命,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


無事忙00


而且要找準切入口,毫不客氣的說支付寶五百年以後在社交領域也幹不過騰訊。從個人來說支付寶就是銀行,我把身價都放上去,怎麼可能隨便用來聊天?

如果要是我來打造一款聊天軟件,名字就叫八九零,顧名思義80-90-00代表年輕一代。主打小主播,傳播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與觀念,形成一種文化。其實移動互聯網不是讓人與人更近了而是讓人越來越選,自己都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

第二 開啟送錢模式,00後多送,80後其次90後少送,00送流量,全面免費。 80後送創業基金90後送吃的。 廣告詞我都想好了,100億你來幫我花

好了,編不下去了。就我這腦子,最多能想到 一億上下的流量度。超越騰訊還是沒有底氣


朱恩貞


個人認為這個不是錢可以估量的問題,而是用戶數的沉澱和使用習慣問題

先來看一看截止到2017年的微信體量有多大

微信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發佈了《2017微信數據報告》,報告核心數據如下:

1、日登錄用戶(9月)9.02億,較去年增長17%;

2、日發送消息次數380億,較去年增長25%;

3、朋友圈日發表視頻次數6800萬,較去年增長22%;

4、微信運動日活躍用戶1.15億,較去年增長177%;

5、公眾號月活躍賬號數350萬,月活躍粉絲數7.97億;

作為騰訊的一款重量級產品,騰訊已經在qq和企業騰訊方面做了很多年了,有豐富的通訊類軟件運營經驗,用戶的數量和粘度也是極高的。所以微信有著天然的優勢,騰訊可以很輕易的將用戶資源引流到微信端。

用戶的習慣養成是很難得,但是一旦用戶習慣了某一種方式也是很難改變的,就算之前的飛信、米聊等一系列的軟件也沒有能撼動微信的地位,因為用戶已經習慣了他們的通信方式,騰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或許做一個類似於微信的社交軟件,通過前期的不計成本的運營和推廣,會吸引一些用戶和羊毛黨使用,但是很難維持軟件的運營,降低收益是必然的結果,一旦收益降低了對於用戶來說他們又迴歸到微信裡面了,某一款社交軟件沒有強大到可以改變大多數人們的習慣之前,很多人都會選擇之前自己習慣的社交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