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打蘇,是開封早些年孩童的一種玩具。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據說,蘇應該叫“梭”,日久念轉了音成蘇。想到故鄉本名牛村,鄉音牛念吽,漸次吽演化為了鵝,如今老少幾代人說起老家,一律的鵝村;細想,打蘇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

一截一拃長的木棍兒,兩頭削尖,像織布梭的模樣,放在畫有方框的地面,攻方執一木棒,振其尖部,使得蘇彈離地面,遂用木棒打擊,蘇飛向遠處;守方則要跑去撿起蘇,須一次性擲入方框,否則,要在落地兒重新擊打。這一下可夠孩子乖折騰了。

還有一種玩法,適於稍大孩子,是把木棒撐在半蹲的臀下,一隻手拋蘇,另隻手迅速抽出木棒擊打半空的蘇。這比乒乓球運動員發高拋球難度要高得多。

這種玩具,可以追溯到宋代童叟皆宜的遊戲“擊壤”。擊壤,“以木為二壤,前廣後銳,形如履。先置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外,以手中壤擲之,中者為上,謂之擊壤。”(見明.王圻《三才圖會》)擊壤堯時已有,傳到宋代,進化為“拋”,所擊的壤,也由土塊、磚塊改為木製。范成大有詩曰:“誰知細細青青草,中有豐年擊壤歌。”

質樸玩具,攻守之間,鍛鍊著少年的心智和體質。

孩子們在打蘇中突然發現,嘴唇上拱出黑茸茸的鬍鬚,嗓音也一夜之間變粗了許多,這是他們告別幼稚的分水嶺;或升入中學,或及早地就業,遠遠覷著場地上打蘇的小不點兒,他們往往會露出“曾經滄海”的微笑。這時節,男子漢口袋裡或許已有了浸染汗氣的成疊飛鳥狀的紙條,或者某種信物。

孩童時代,曾玩過的玩具,堪稱“百寶箱”: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推鐵環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抓子兒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藏老悶兒(捉迷藏)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打“得樓”(陀螺)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放“豪”(風箏)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鬥“糾”(雞)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拍畫片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彈琉璃蛋兒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摔尿盆(黃膠泥做的盆狀玩具,比賽誰摔得響)

摸瞎胡

打鼻子眼兒

星星過葉兒

我們都是木頭人

招木過電

摸樹猴

亂(戀)老蜓(蜻蜓)

............

一次在交際處(今開封賓館)有石獅子的老門樓臺階上拍畫片,偶爾抬頭,看見路南人行道上,父親手裡拎著用麻繩穿著的比作業本厚不多少的一片豬肉,髒兮兮的小手僵在了半空,那是全家人一週改善伙食的象徵啊!可很快就丟在了腦後,小手拍得脆響,口袋裡是贏夥伴們的畫片,滿滿的。

小文在博客問世,有好友江陰客指出,打蘇之“蘇”,依規範文字,應為“尜”(讀音為:GA)。還是首次認識這字,字典上註釋:一種兒童玩具,兩頭尖,中間大。也叫尜兒。還有天津博友我心依舊指出,天津當地把這種玩具叫做“抽嘎兒”,說的正是汴京一帶孩童所玩的“蘇”。

打蘇,開封有些地方也成為打耳兒,摔尿盆開封有些地方也成為摔皮窩窩,摸樹猴開封有些地方也稱為摸爬叉(摸羅鍋)。(開封衚衕串子注)

本文已得到墨桅老師同意

《老玩意兒》之一· 打蘇


未經開封衚衕串子許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