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打苏,是开封早些年孩童的一种玩具。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据说,苏应该叫“梭”,日久念转了音成苏。想到故乡本名牛村,乡音牛念吽,渐次吽演化为了鹅,如今老少几代人说起老家,一律的鹅村;细想,打苏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

一截一拃长的木棍儿,两头削尖,像织布梭的模样,放在画有方框的地面,攻方执一木棒,振其尖部,使得苏弹离地面,遂用木棒打击,苏飞向远处;守方则要跑去捡起苏,须一次性掷入方框,否则,要在落地儿重新击打。这一下可够孩子乖折腾了。

还有一种玩法,适于稍大孩子,是把木棒撑在半蹲的臀下,一只手抛苏,另只手迅速抽出木棒击打半空的苏。这比乒乓球运动员发高抛球难度要高得多。

这种玩具,可以追溯到宋代童叟皆宜的游戏“击壤”。击壤,“以木为二壤,前广后锐,形如履。先置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外,以手中壤掷之,中者为上,谓之击壤。”(见明.王圻《三才图会》)击壤尧时已有,传到宋代,进化为“抛”,所击的壤,也由土块、砖块改为木制。范成大有诗曰:“谁知细细青青草,中有丰年击壤歌。”

质朴玩具,攻守之间,锻炼着少年的心智和体质。

孩子们在打苏中突然发现,嘴唇上拱出黑茸茸的胡须,嗓音也一夜之间变粗了许多,这是他们告别幼稚的分水岭;或升入中学,或及早地就业,远远觑着场地上打苏的小不点儿,他们往往会露出“曾经沧海”的微笑。这时节,男子汉口袋里或许已有了浸染汗气的成叠飞鸟状的纸条,或者某种信物。

孩童时代,曾玩过的玩具,堪称“百宝箱”: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推铁环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抓子儿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藏老闷儿(捉迷藏)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打“得楼”(陀螺)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放“豪”(风筝)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斗“纠”(鸡)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拍画片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弹琉璃蛋儿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摔尿盆(黄胶泥做的盆状玩具,比赛谁摔得响)

摸瞎胡

打鼻子眼儿

星星过叶儿

我们都是木头人

招木过电

摸树猴

乱(恋)老蜓(蜻蜓)

............

一次在交际处(今开封宾馆)有石狮子的老门楼台阶上拍画片,偶尔抬头,看见路南人行道上,父亲手里拎着用麻绳穿着的比作业本厚不多少的一片猪肉,脏兮兮的小手僵在了半空,那是全家人一周改善伙食的象征啊!可很快就丢在了脑后,小手拍得脆响,口袋里是赢伙伴们的画片,满满的。

小文在博客问世,有好友江阴客指出,打苏之“苏”,依规范文字,应为“尜”(读音为:GA)。还是首次认识这字,字典上注释: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也叫尜儿。还有天津博友我心依旧指出,天津当地把这种玩具叫做“抽嘎儿”,说的正是汴京一带孩童所玩的“苏”。

打苏,开封有些地方也成为打耳儿,摔尿盆开封有些地方也成为摔皮窝窝,摸树猴开封有些地方也称为摸爬叉(摸罗锅)。(开封胡同串子注)

本文已得到墨桅老师同意

《老玩意儿》之一· 打苏


未经开封胡同串子许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