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23年10月8日,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鐵人王進喜在玉門市赤金鎮和平村出生。在鐵人誕辰95週年之際,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舊貌換新顏,以全新的面貌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展館建築佔地17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館內由序廳、展覽廳及影視廳組成,展覽以300餘幅版面、200餘張歷史照片、50餘組藝術展項及多件珍貴實物,翔實生動地展示了鐵人一生的輝煌業績,凝練彰顯了鐵人精神的實質內涵。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王進喜正滿懷雄心壯志、昂首挺胸地走出綿延峭拔的祁連雪山。這正是37歲的鐵人走出玉門、奔赴大慶的形象。序廳頂部有47條放射光帶,象徵鐵人47年的人生歷程,而這3.7米高的鐵人像,則寓意鐵人奮戰玉門的37載光陰。祁連巍巍,雪山綿延,鐵人精神永放光芒。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第一部分——苦難磨礪

鐵人曾說過“我從小放過牛,知道牛的脾氣,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實實地為黨和人民當一輩子‘老黃牛’。”鐵人的“黃牛情結”緣起於他苦難的童年。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上世紀20年代的舊中國,正處於戰亂不休、民不聊生的水深火熱之中。1923年10月8日,王進喜在赤金鎮和平村出生了。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在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童年的進喜歷經磨難:6歲拉著雙目失明的父親出去討飯;9歲出勞役,跟隨父親趕車百里送羊毛;為了掙錢給父親治病,10歲的王進喜就進山給地主放牛;12歲的時候就敢和偽保長打官司,以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去抗爭強權;13歲逃離黑煤窯,14歲躲抓兵。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油田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現代石油礦場,有“石油搖籃”之美譽。大家在這裡,可以看到玉門油田早期的建設、發展狀況。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早在1937年,14歲的王進喜就在石油河壩撈油討生活。1939年,玉門油礦投入開發,16歲的王進喜進入油礦當小工,幹著和大人一樣繁重的雜活,承擔著巨大的傷亡風險,生活條件也非常惡劣。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窯洞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羊皮坎肩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王進喜玉門故居的原比例復原場景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年僅6歲的王進喜正拉著失明的父親,離家去要飯。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油礦解放後,西北軍政委員會對保護油礦作出重要貢獻的護礦隊給予了表彰,獎錦旗一面。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49年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開進玉門油礦,油礦得到和平解放,各界群眾以各種形式歡慶解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第二部分——鑽井闖將

新中國成立後,27歲的王進喜成為了我國第一代石油工人。他常說“是共產黨、毛主席使我這個舊社會的放牛娃成了國家的主人。我要跟著黨幹革命、搞建設,為共產主義奮鬥一生。”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50年春,新生的玉門油礦開始招工,王進喜通過考試成為一名鑽井工人。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在工作中,王進喜感到沒有文化開展工作很困難,便積極參加掃盲班,從27歲開始識字,學文化,學技術,學社會發展史。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我學會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王進喜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53年,玉門油礦建設被列入國家“一五”計劃的156項重點項目之一。同年年底,王進喜調到貝烏5隊任司鑽。1956年7月1日,第一列原油列車從玉門油礦開出。1957年10月8日,新華社發佈消息:“中國第一個石油基地在玉門建成”。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打井工具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鑽頭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王進喜毫不猶豫的捐出一個月工資。最終,全礦工人用捐款購買了一架戰鬥機,命名為“石油工人號”。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56年4月29日,王進喜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這是著名的鐵人“三件寶”:筆記本、炒麵袋、羊皮襖。王進喜為搶時間工作、學習,經常隨身不離這“三件寶”。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56年11月23日,王進喜率領貝烏5隊實施鑽機整體搬遷一舉成功,實現了當天搬家當天開鑽。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56年7月1日,處在高壓區的319井因井噴發生大火,造成井毀人傷的重大損失。1957年3月14日,王進喜率貝烏5隊領命重打319井,他和工友苦戰35個晝夜,終於在廢井上成功的打成一口新井。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58年7月,石油部提出在石油戰線開展鑽井競賽。在這場競賽中,王進喜帶領貝烏5隊衝鋒陷陣,奮戰三十晝夜,於9月30日零點,完成鑽井進尺5009.47米,創全國最高記錄,世界少有記錄,實現了“月上五千米,標杆立祁連”的宏偉目標。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打井工具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白楊河大戰勝利之後,石油部命名貝烏5隊為“鋼鐵鑽井隊”,王進喜被譽為“鑽井闖將”。餘秋裡部長、康世恩副部長親自把一面“鑽井衛星”紅旗授給了王進喜。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鋼鐵鑽井隊獲得的榮譽錦旗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59年9月,王進喜參加了甘肅省勞模代表大會,被選為建國10週年國慶觀禮代表和全國“工交群英會”代表。10月1日,王進喜在天安門城樓觀禮時,第一次幸福地見到了毛主席。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在北京街頭,汽車上背的“煤氣包”深深的刺痛了王進喜的自尊心。從此這個“煤氣包”就沉甸甸的壓在王進喜的心頭,成為他後半生為油而戰的精神動力。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第三部分——會戰先鋒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油,大慶油田宣告誕生,一場震驚中外的石油大會戰打響。在這場會戰中,王進喜立下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鏗鏘誓言。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油田是全國石油戰線的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是一個出產品,出技術,出經驗,出人才的基地,形成了“三大四出”的成功經驗和玉門風格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照片中展示的正是王進喜帶領1205鑽井隊37名工人,高舉“更高標杆立祁連”的錦旗奔赴大慶的動人場面。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一行抵達大慶油田薩爾圖火車站。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王進喜帶領大家硬是靠“人拉肩扛”把鑽機卸了下來,運到了9公里外的井場,拉上2米多高的鑽臺,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創造了大慶會戰的第一個奇蹟。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井架立起來以後,沒有打井用水,王進喜組織職工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噸,保證了按時開鑽,創造了大慶會戰的第二個奇蹟。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205鑽井隊到大慶打的第一口井——薩55井,首創了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型井記錄。50多年過去了,這口油井還在奇蹟般地噴油。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這是大慶人贈送的“鐵人一口井”土樣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60年4月,大慶召開石油會戰萬人誓師大會,王進喜被樹立為大會戰標兵。1960年7月,王進喜同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樹立為五面紅旗。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當2589井發生井噴時,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柺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過3個小時的搏鬥,大家最終制服了井噴。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大慶會戰是奪油的經濟仗,也是奮發圖強的志氣仗。鐵人心懷祖國,以“天下刀子也不撤”的氣魄,挺直腰桿拼、勒緊腰帶幹,持續發揮了會戰先鋒的作用。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這是1205鑽井隊面對暴雨災害,毫不畏懼的標語口號。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在王進喜等“五面紅旗”的帶領下,大慶油田開發建設迅猛,只用三年半時間,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第四部分——求實奉獻

為我們展現了鐵人王進喜科學求實不畏艱難,業精德崇無私奉獻的人生品質。正如他所說的:“幹工作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他以一生的身體力行,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眼前這一張張珍貴的畫面,正是王進喜講究科學,勤于思考、善於鑽研、勇於創新的歷史見證。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在實踐中,王進喜培養隊伍嚴細認真的工作作風,經常對工人們講“三老四嚴”: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幹,才是馬列主義!不幹,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王進喜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64年12月,王進喜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66年王進喜被任命為會戰指揮部副指揮、鑽井大隊隊長。1969年4月,王進喜被選為“九大”代表,在黨的“九大”會議上王進喜當選為中央委員。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合影照片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王進喜常年堅持“跑井”,深入基層,積極為井隊解決生產、生活、技術等實際問題。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王進喜從玉門帶到大慶跑井時騎的摩托車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鐵人五講:講進步不要忘了黨、講本領不要忘了群眾、講成績不要忘了大多數、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講現在不要割斷歷史。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王進喜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處處想著群眾,為群眾幹實事,解難事。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鐵人還很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他在大荒原上因陋就簡的辦起了“帳篷小學”,讓會戰職工的孩子都能上學。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70年4月5日,“全國石油工作會議”在玉門召開,王進喜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大會,並在會上做了重點發言。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闊別家鄉十年的鐵人回到赤金鎮和平村,看望了親屬和鄉親,參觀了農田及水利設施建設,察看了大隊五小廠、學校、保健站等,還在和平村舉行了座談。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王進喜公正無私,廉潔自律,對自己和家人要求十分嚴格。他為家人定下了“公家的東西一分也不佔,公家的便宜一點都不準沾的家規”,被全家人一直嚴守著。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第五部分——風範永駐

鐵人曾說過:“我沒有多大本事,就是相信共產黨。我這一輩子就是要為國家幹好一件事:快快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王進喜由於長期的工作勞累而積勞成疾,日理萬機的周總理得知鐵人重病的消息後,親自安排他住進了北京301醫院,經解放軍301醫院檢查確診為胃癌晚期。住院期間,鐵人積極配合治療,以鋼鐵般的意志同病魔做鬥爭。重病之中,鐵人心中卻一直牽掛的是石油生產,大慶、玉門油田的一些領導和工友前來看望他,鐵人總是勸說讓他們回去抓生產。還把領導和同志們給他送來的錢如數返還。鐵人用生命詮釋了為民務實清廉形象。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同志因胃癌醫治無效在北京不幸病逝,享年47歲。18日下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舉行了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告別儀式。同時,玉門和大慶分別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大家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悼念為我國石油工業奮鬥一生的王進喜同志。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展館首創升降展櫃模型展項:《我的父親王進喜》。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1972年《人民日報》刊發的長篇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其高度評價了王進喜的一生。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建國40週年之際,王進喜被譽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世紀之交,鐵人和孫中山、毛主席、鄧小平等被新華社評選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還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2011年6月,《人民日報》推出《尋根——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專題,把鐵人精神列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之一。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多年來,社會各界採用各種形式來宣傳鐵人精神,傳承鐵人文化。這是鐵人相關的傳記、小說連環畫、影視作品等。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展館設置了“鐵人歌曲試聽”和《我心目中的鐵人》的展項。大家可在此試聽鐵人歌曲,在鏗鏘有力的歌聲中體悟石油人的風姿;也可以觀看回憶訪談,瞭解鐵人生平故事和眾人對鐵人的印象評價,在時空追憶中感懷鐵人精神。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大家還可以到影視廳欣賞鐵人事蹟短片

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全新對外開放


鐵人一生,厚重如書,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戈壁峭石託其厚重,鑽井進尺寫其深邃,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其言行事蹟,功銘史冊,其作風精神,代代相傳。斯人已逝,千古流芳,慎終追遠,鐵人永生!

歡迎大家參觀玉門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共同學習體悟鐵人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