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1649年,正是清王朝入主北京的第五年——春節剛過,北京城裡一片恐慌。並非是又有敵方的軍隊打過來了,而是天花(俗稱痘疫)爆發了。消息在坊間迅速流傳,“京城百姓亂作一團。正月三十日,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北京戶籍居民中未曾出痘者,以及無北京戶籍的生人(不論出痘與否),按朝廷避痘制度“約定帶出二十里外”。

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老百姓們被驅趕,皇族大臣們則四處躲避。順治皇帝早早跑到城外的南苑避痘去了,留在城裡的滿清貴族們也一個個深宅緊閉,戰戰兢兢等待瘟疫早點過去。儘管重重設防,天花病毒卻防不勝防。

農曆3月18日,順治帝的親叔叔豫親王多鐸在經歷了天花病毒數十天的折磨後,終於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天花,這個可怕的幽靈,一直盤桓於清王朝300多年的統治期間。

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為防天花,滿族人制定了一套嚴格的“避痘制度”。他們的第一招,是逃避。比如,遇有痘疫流行,滿族人一般都不前往公眾場所。

其次,是隔離。滿洲治下的八旗軍民一旦患上痘疫,即被強行驅逐遠離都城。滿族人對皇族的規定尤為詳盡,已出痘和未出痘的皇族不得共聚一處。凡是未出痘者患病,須九日後方可探視。

入關那年,順治皇帝七歲。這位出生於關外、六歲登基的幼帝,自小已見眾多皇族親友被天花奪取性命。然而他一直未曾出痘,入關後又必須居住於天花流行的北京,於是他的一生不得不處於高度戒備中。

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順治為自己在南苑和西苑各建了一處避痘所。但凡有一點風吹草動,便急忙奔往避痘,這樣的情形僅正史有載的就有五次之多,但天花卻總不放過他。

1660年,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感染天花死亡。三四個月後,又一場天花疫情在京城蔓延,深陷痛苦之中的順治竟然忘了出城避痘,24歲的順治感染了天花。順治染上天花後,自知不起,召來他的親信大臣擬遺詔。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詔令大赦天下。半夜子時,終生避痘的順治因為天花而病逝。

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而他在臨終前,選定了自己的繼承人。

在考慮繼承人的時候,順治帝比較喜歡次子福全,想立為儲君,而孝莊皇太后則堅持立第三子玄燁。

玄燁也是從小就跟天花打交道,在他剛剛出生不久,就被送到西華門外的避痘處(後改建為“福佑寺”)避痘。儘管層層設防,處處小心,不到兩歲的時候,玄燁還是染上了天花。值得慶幸的是,玄燁從天花死神的魔掌中掙脫出來了,雖然在他的臉上留下了點點麻點。

所以,立玄燁為儲君,理由很簡單,但在此時卻無可辯駁——玄燁出過天花。

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於是順治皇帝遺命,立不足8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繼承皇位。他就是清朝第一位“麻子皇帝”康熙。

康熙認識到,天花已經成為清朝統治的嚴重威脅,必須積極應對。康熙在太醫院下專門設痘診科,廣徵名醫,在北京城內設專門的“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他還興建了歷史上最有名的避痘所——承德避暑山莊,作為皇族幼童專門的庇護地。康熙十七年,皇太子胤礽出痘,當時正值吳三桂等三藩叛亂的緊要時刻,但康熙為護理太子,竟然連續12天沒有批閱奏章。

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太子出痘期間,候選知縣傅為格照料有功,被提升為武昌通判。兩年後他奉召進了京。這個傅為格,後來成了防治天花史冊上的一個關鍵人物。傅為格懂得種痘之術——這正是當時一種先進的天花治療方法。

儘管這種“種痘法”並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甚至可能導致病人死亡,但康熙仍然命傅為格在皇子們中開始了種痘試驗。從此,皇子種痘防天花也作為制度正式確立下來。

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由於種痘,自康熙二十年以後出生的20位皇子有17位健康長大——而此前的15位皇子長大成年的僅有7位。

隨著種痘法在宮中的成功,康熙帝開始了大規模地推行天花預防工作,把它從宮中推廣到八旗百姓,直至漠南、漠北、蒙古大草原等北方邊境。

滿清王朝的“戰痘”三百年

此後的一百多年,宮中很少再傳出關於天花的消息。滿族人四處避痘的倉惶日子暫告一段落。

“戰痘”的成功,開創了清朝的鼎盛時代。從1661年到1697年短短30多年,心無旁騖的康熙相繼平三藩、收臺灣、抗沙俄、平定噶爾丹,穩定了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